zuopinjingxuan
rementuijian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日本友人晁卿衡,辞别了长安帝都,乘坐着一片征帆,驶向那绕着蓬莱仙岛的大海。他像那皎洁的明月,一去不返,沉没在碧海之中,天上的白云也仿佛带着哀愁的神色,笼罩着远处的苍梧山。
阿倍仲麻吕(晁衡)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 年)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在长安学习、为官,与李白、王维等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天宝十二载(753 年),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乘船回国。途中,船只遭遇风暴,传闻晁衡遇难。李白听闻此噩耗后,悲痛万分,写下了这首《哭晁卿衡》,以表达对这位异国友人的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实际上,晁衡并未遇难,他后来辗转又回到了唐朝。
诗的开篇“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简洁地叙述了晁衡离开长安,乘船回国的事实。“征帆一片”描绘出船只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孤单景象,“绕蓬壶”暗示了回国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以“明月”比喻晁衡,将他的才华和品德比作皎洁的明月,而“沉碧海”则形象地表达了晁衡可能葬身大海的噩耗,令人痛心不已。“白云愁色满苍梧”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白云以人的“愁色”,连天上的白云都仿佛在为晁衡的离去而哀愁,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痛之情。同时,“苍梧”一词的运用,增添了一种神秘和遥远的氛围,暗示着晁衡一去不返,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悲剧色彩。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哀悼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全篇共四句,要求押韵严格,在平仄和对仗上也有一定的规范。此诗押韵工整,符合七言绝句的特点。
2.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晁衡比作“明月”,生动形象地赞美了晁衡的才华和品德。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白云愁色满苍梧”,使白云带上了人的情感,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悲痛心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文化背景:诗歌反映了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晁衡作为日本遣唐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并为官,与中国文人结下深厚友谊,体现了当时两国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诗中对晁衡的哀悼,也从侧面反映了这种跨国友谊的珍贵。
首先看诗的题目《哭晁卿衡》,“哭”字就表明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悼、悲痛的,而“晁卿衡”就是李白要悼念的人。诗的开头“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告诉我们晁衡是日本人,他要离开唐朝的都城长安,乘船回国,那船就像一片孤帆,要绕过那些传说中的仙山,我们能感受到他回国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再看“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把晁衡比作明月,说他像明月一样沉没在碧海之中,回不来了,这是李白以为晁衡遭遇海难去世了,心里非常难过。而且“白云愁色满苍梧”,连白云都好像有了哀愁的神色,笼罩着远方的苍梧,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把李白的悲痛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其实,晁衡最后并没有真的去世,但是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深深感受到李白和晁衡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李白对朋友的那种真挚的情感。
从诗歌的形式上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它的语言简洁,但是情感很丰富。李白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这些修辞手法,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更能打动读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时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晁衡作为日本留学生在中国的经历,也是那段历史的一个缩影。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