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含有的古诗词 - 25篇
诗句含有的诗句 - 25篇
相关搜索信息 - 130条查看更多
  • 仲淹 281 596篇名句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 成大 1963 3998篇名句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5 20篇名句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
  • 纯仁 12 25篇名句
    范纯仁(1027年6月-1101年),字尧夫,谥忠宣。 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参知政事范仲淹次子。1027年6月,范纯仁生于南京应天府。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曾从胡瑗、孙复学习。父亲殁没后才出仕知襄邑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宋哲宗立,拜官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宋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范纯仁于宋徽宗立后,官复...
  • 祖禹 187 375篇名句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汉族,成都华阳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卒于哲宗元符元年,终年五十八岁。著名史学家,“三范修史”之一。祖禹著《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宋史本传》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 传正 3 10篇名句
    范传正(?~?),字西老,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唐德宗贞元十年(794)甲戌科陈讽榜进士第二人。初授集贤殿校。范传正性精悍,历歙、湖、苏三州刺史,有政绩。累擢宣歙观察使。宪宗朝(806~820)改光禄卿,因中风辞世。赠左散骑常侍。曾为李白撰写墓志铭《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其父惀,为户部员外郎,与赵郡李华善,有当世名。传正举进士、宏辞,皆高第。以博...
  • 致虚 2 6篇名句
    范致虚(?~1137年)字谦叔,福建建阳人。宋哲宗元祐三年,中进士,为太学博士,以祖送邹浩获罪停官。宋徽宗立,召为左正言,出郢州通判。崇宁初,召为中书舍人,改兵部侍郎。政和七年,入为侍读、修国史,寻除刑部尚书、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七年,以陕西五路经略使率兵勤王。宋高宗即位,徙知邓州,寻加观文殿学士,复知京兆府,因兵败失城,责授安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绍兴七...
  • 宽之 2 3篇名句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汉族,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又名中正,字仲立,华原...
  • 2 4篇名句
    [约公元1122年前后在世]字无外,吴县人,范仲淹之侄孙。生卒年不详,约宋徽宗宣和中前后在世。负才不羁,安贫乐道,未尝屈折於人。所居号范家园。方腊之乱,州民团结,即士流亦不免。周率学舍诸生冠带夜巡,以大灯笼题诗其上。守将见之,亟为罢去。盛季文作守,颇嫚士,周於元宵作宝鼎现词投之,极蒙嘉奖,遗酒五百壶。其词遂流传天下。每遇灯夕,各地皆歌唱。
  • 53 138篇名句
    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人,初仕齐,为竟陵王府主簿,又历任零陵郡、始兴郡内史。仕梁,为黄门郎,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他善于写山水,诗风宛转流利。
关于的作者信息 - 50篇
  • 仲淹-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 文天祥-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
  • 杨万里-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
  • 贾岛-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阳县(今...
  • 成大-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
  • 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
  • 姜夔-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
  • 杨慎-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
  • 郑板桥-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
  • 卢照邻-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
  • 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
  • 张说-张说(667年~730年)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阳...
  • 郑燮-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
  • 王湾-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
  • 郦道元-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
  •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
  • 孙武-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
  • 韩琦-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
  • -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
  • 张华-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
  • 苏舜钦-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
  • 卢仝-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
  •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
  • 尤袤-尤袤(mào)(1127年—1202年),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
  • 虞集-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
  • 王充-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
  • 章炳麟-章太炎(1869.1.12 -1936.6.14),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
  • 方干-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
  • 周必大-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
  • 惠洪-惠洪(1070-1128),一名德洪,字觉,自号寂音尊者。俗姓喻(一作姓彭)。...
  • 杜光庭-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
  • 丁谓-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
  • 张柬之-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汉族,唐朝襄州襄阳人。唐朝名相,诗人。张...
  • 杨载-杨载(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
  • 纯仁-纯仁(1027年6月-1101年),字尧夫,谥忠宣。 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
  • 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
  • 祖禹-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汉...
  • 王拱辰-王拱辰(1012-1085),原名王拱寿,字君贶,北宋·开封府咸平(今河南省通...
  • 揭傒斯-揭傒斯(1274~1344)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字曼硕,号贞文,龙...
  • 张纲-张纲(1083年———1166年),宋代词人,字彦正,号华阳老人,润州丹阳(今金...
  • 陈造-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
  • 卢思道-卢思道(公元531年-582年)北朝隋之际诗人。字子行。阳(今河北涿州)人。...
  • 传正-传正(?~?),字西老,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唐德宗贞元十年(794)甲...
  • 赵葵-赵葵(1186年9月4日-1266年12月24日),字南仲,号信庵,又号庸斋,衡...
  • 邹浩-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
  • 叶清臣-叶清臣(1000─1049) 北宋名臣。字道卿,长洲人(今苏州市)。天圣二年(...
  • 项圣谟-项圣谟(1597年—1658年),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甚多,有子璋、子...
  • 滕宗谅-滕宗谅一般指滕子京。滕宗谅(990年-1047年),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北宋官...
  • 邵瑞彭-邵瑞彭(1887~1937年),一名寿篯(寿钱),字次公,淳安县富文乡楂林村人...
  • 王仲元-王仲元,元后期北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据《录鬼簿》载,他与钟嗣成相交有年,熟稔...
含有的句子 - 634条
含有的成语 - 12个
含有的成语解释 - 123篇
  • “暗箭难防”-冷箭最难防。比喻阴谋诡计难以预防。
  • “不分畛域”-畛域:围,界限。不分界限、围。也比喻不分彼此。
  • “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
  • “不羁之民”-不受束缚的百姓。指不甘就的人民群众。
  • “不见经传”-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围内的事情。
  • “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 “出言成章”-本意是出言便成为规,后多用以形容文思敏捷。
  • “垂百世”-垂:流传。:典。指光辉榜样或伟大精神永远流传。
  • “大家风-大家:旧指有声望地位的高门贵族。风:风度、气派。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
  • “动静有常”-常:常规,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指行动合乎规
  • 张鸡黍”-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
  • “奉为楷模”-楷:法式;模:模。把某种事物当作榜样。
  • “概莫能外”-一概不能除外。指都在所指围之内。
  • “股掌之上”-在大腿和手掌上面。比喻在操纵、控制的围之内。
  • “故步自封”-故:旧;故步:旧时行步之法,引伸为旧法;封:限制在一定的围内。比喻守着老一...
  • “关门打狗”-比喻将对方控制在自己势力围内,然后进行有效打击。
  • “皓月千里”-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 “画地而趋”-趋:疾走。只在规定的围内行动。比喻不知变通。
  • “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围内活动。
  • “家贼难防”-隐藏在内部的坏人不容易防
  • “尽入彀中”-彀中:弓箭射程以内,比喻牢笼、圈套。尽数网罗,全部就
  • “矩步方行”-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
  • “来者不善”-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
  • “礼坏乐崩”-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形容社会纲...
  • “礼义廉耻”-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封建社会...
  • “林下风-林下:幽僻之境;风:风度。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 “牛不喝水强按头”-比喻用强迫手段使就
  • “仁义道德”-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
  • “入吾彀中”-彀:张满弓弩;彀中:指箭能射及的围,比喻牢笼,圈套。进入了我的弓箭射程之内...
  •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
  • “山高水长”-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
  • “思不出位”-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
  • “天覆地载”-覆:盖;载:承受。象天覆盖万物,地承受一切一样。比喻围极广大。也比喻恩泽深...
  • “天经地义”-经:规,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
  • “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自己的庆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围,不容...
  • “言传身教”-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指...
  • “研桑心计”-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蠡的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
  •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 “一代楷模”-一个时代的模人物。
  • “英雄入彀”-入彀:指进入弓箭的射程以内,比喻就。天下英雄均已就
  • “越俎代庖”-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
  • “贼去关门”-贼偷了东西走后才云关门。比喻事故发生之后才采取防措施。
  • “正理平治”-指合乎正道的礼法规,使社会安定有秩序。
  • “周情孔思”-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封建社会奉之为思想情操的楷模、典
  • “昼警暮巡”-白天黑夜警戒。比喻防严密。
  • “无边无际”-际:边缘处。形容围极为广阔。
  • “不越雷池”-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围和界限。同“不敢越雷池一步”。
  • “蔽日遮天”-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形容遮盖的围非常宽广。
  • “三句话不离本行”-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围。
  • “盛德遗-盛德:美盛的品德;:榜样。先人美盛的品德和风
  • “流风遗俗”-流风:遗风;俗:习俗。流传下来的风尚习俗。指人虽去世,风犹存
  • “弥山遍野”-弥:满;遍:遍及。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数量很多、围很广、声势很大
  • “纲常名教”-纲常:三纲五常;名教:封建礼教。指维护封建制度而设置的一整套思想道德规
  • “古心古貌”-貌:容貌。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
  • “无涯无际”-涯:边际,极限;际:边缘处。形容围极为广阔
  • “鱼釜尘甑”-《后汉书·独行传·冉》:“(冉)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
  • “驿使梅花”-《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
  • “飘茵堕溷”-《梁书·儒林传·缜》:“子良(竟陵王萧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
  • “烹狗藏弓”-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文种)书曰:‘蜚鸟尽,...
  • “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
  • “满山遍野”-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围广
  • “衣冠礼乐”-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
  • “逖听遐视”-谓视听围很远很广。
  • “华封三祝”-华:古地名。封:疆界,围。华封:华州这个地方。华州人对上古贤者唐尧的三个美...
  • “防芽遏萌”-错误或恶事在未显露时,即加以阻止、防
  • “轨物世”-指作事物的规、世人的榜样
  • “离经畔道”-①谓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
  • “鲸吞虎噬”-像鲸鱼和老虎一样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财物。宋·仲淹《上执政书》:“前代乱离...
  • “方言矩行”-谓言行方正,合乎规
  • “萧行篆”-萧:南朝宋代书法家萧思话;:南朝宋代书法家晔。萧擅长行书,精于小篆
  • “言教身传”-既用言语来传授,又用行动来以身作则。指行动起模作用
  • “礼废乐崩”-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乐:教化的规;崩:败坏。形容社会纲纪混乱,动荡不...
  • “礼坏乐缺”-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乐:教化的规;缺:残破,废缺。形容社会纲纪紊乱,...
  • “无边无涯”-形容围极为广阔
  • “整躬率物”-整饬自身做出榜样,以为下属示
  • “逖听远闻”-谓视听围很远很广。
  • “雨旸时若”-语本《书·洪》:“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后用“雨旸时若”谓晴雨适时...
  •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
  • “女子无才便是福”-旧道德规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围内的事情。
  • “卧榻之侧,岂容酣睡
    -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
  • “卧榻之侧,岂容鼾睡
    -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力...
  •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
    -法:标准,规。取上等的为标准,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
  •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自己的床铺边,怎么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
  •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自己的床铺边,怎幺能让别人呼呼睡大觉?比喻自己的势...
  • “三句话不离本行”-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围。
  • “礼顺人情”-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
  • “谋事在人”-谋:谋划;安排。计划安排事情是属于人的能力围之内的。
  • “近亲繁殖”-指亲缘关系近的家畜个体间交配繁殖。可以用于领导干部在自己权利围内任人唯亲
  • “动静有法”-动:行动;静:静处;法: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规则。指行动合乎规
  • “鸥鸟不下”-鸥鸟不愿飞下来。比喻察觉他人将伤害自己,加倍防
  • “孤鸾照镜”-南朝宋泰《鸾鸟诗》序:“昔罽宾王结罝峻祁之山,获一鸾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
  • “大名难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句践以霸,而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蠡以为大名之下...
  • “礼乐崩坏”-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乐:教化的规;崩:败坏。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
  • “风雨时若”-《书·洪》:“曰肃,时雨若……曰圣,时风若。”孔传:“君行敬,则时雨顺之。...
  • “女子无才便是德”-旧道德规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
  • “富比陶卫”-陶:陶朱公,春秋越国大夫蠡;卫:商鞅。形容非常富有
  • “诗礼传家”-谓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世代相传。
  • “循道不违”-循:依照;违:违背。遵循道德规而不违背
  • “取法乎上”-法:标准,规。取上等的为标准,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 “股掌之间”-股:大腿。在大腿和手掌之间。比喻在操纵控制围之内
  • “卧榻之侧”-侧:旁边。自己的床铺边。比喻自己的势力围或距离很近
  • “远近驰名”-在相当大围内都是很有名的
  • “扩而充之”-扩:扩展。扩大围,充实内容
  • “小朝廷”-朝廷:君主接受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也指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或君主的代称。...
  • “妇道人家”-妇道:妇人应遵守的道德规。指成年女子
  • “富而好礼”-礼:社会规、道德准则。富有而又彬彬有礼
  • “母仪之德”-母仪:作为母亲的典。母亲的品德。泛指妇女的品德
  • “风流浪子”-风流成性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 “箕山之风”-指隐士的风
  • “坐地自划”-就地不动,自定围。比喻固执一端,排斥其它。
  • “掩耳盗钟”-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春秋·自知》:“...
  • “夔龙礼乐”-夔龙:虞舜的两个大臣,夔为乐官,龙为谏官。指可以作为规的礼乐制度
  • “乘虚以入”-乘:趁着;虚:空隙,弱点。趁着空隙或无人防而进入
  • “宅心知训”-宅心:居心;训:规,准则。心里知道规、准则
  • “悬鼓待椎”-《渊鉴类函·乐·鼓二》引明陈耀文《天中记》:“宋仲淹一日携子纯仁访民家。民...
  • “放眼世界”-放眼:放开眼界,目光不局限在狭小围内。放开眼界,纵观天下。也作
  • “画地为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
  • “画地作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
  • “画地成牢”-比喻只许在限定的围内活动。同“画地为牢”。
  • “划地为牢”-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以“划地为牢”指限制在一...
  • “截发留宾”-晋陶侃少家贫。一日大雪,同郡孝廉逵往访,陶母湛氏剪发卖以治馔款客,并剉碎草...
相关搜索信息 - 12条查看更多
  •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
  •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
  • 明代中期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我国神魔小说的典性作品。二十卷,一百回。作者吴承恩。《西游记》是以历史上的玄奘取经故事为题材,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最后由文人作家创作而成的。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经过再创作而成。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的巨著。作品想象丰富,情节曲折,语言生动诙谐,别具风格。书一百回,前七回写孙悟空出世、求道、闯龙宫、搅冥府、闹天宫,表现了热爱自由、敢于反抗精神;八至十三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
  •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
  • 唐颜师古撰。师古名籀,以字行,雍州万年人。历官秘书监。事迹具《唐书》本传。是书永徽二年其子符玺郎扬庭表上於朝,高宗敕录本付秘阁。卷首载扬庭《表》,称“藁草才半,部帙未终”,盖犹未竟之本。又称“谨遵先,分为八卷,勒成一部”,则今本乃扬庭所编。宋人诸家书目多作《刊谬正俗》,或作《纠谬正俗》,盖避太祖之讳。
  •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
  •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条分缕晰,情给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所谓是成己成人之宝筏,希圣希贤之阶梯也。
  • 《太玄经》,汉扬雄撰,也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扬雄撰《太玄》,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四库全书》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为《太元经》。

Copyright ©2014-2015 http://www.8810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