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ntuijian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1)淳熙五年(1178)元月,作者被朝廷召回临安,此诗为同年五月在途经归州(今湖北秭归)时所作。楚城:即楚王城,为楚国始兴发祥之地,在今秭归境内的长江南岸。
(2)屈原祠:祭祀屈原的祠堂。据作者《归州重五》诗尾自注:“屈平(即屈原)祠在归州东南五里归乡沱,盖平故居也。”
(3)一千五百年:自屈原时代(公元前340—约前278),至作者写此诗时(1172),历时约为一千五百年。
滚滚长江流过荒芜的秭门城旁,两岸鸟呜猿啼是那么忧伤。隔着川流不息的江水,是诗人仰慕的屈原的祠堂。在屈原愤然投江后这一千五百年间,星移物换,屡经兴亡。只有江水拍击江岸的涛声,依然同屈原在世时一样。
第一句先点明“城”在“江上”,并用“荒”和“悲”定下全诗的基调。楚国强盛的时候,楚城并不荒凉,但楚国衰弱的时候竟成“荒城”,就不能不感到“悲”。接下去,诗人就用了一个“悲”字,但却不说人“悲”,反而用了拟人法和侧面烘托法。“猿鸟”怎么会懂得人世的盛衰,说“猿鸟”只是为“楚城”的“荒”而感到悲哀,怀念以前的人的悲哀可想而知。
第二句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楚城”为什么“荒”,却用“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句进一步确定“楚城”的地理位置。其中“便是”一词,把“江上荒城”与“屈原祠”联系得十分紧密。
三四两句,仍然是在说屈原。从屈原那时到宋代,时间已过了一千五百年,除了江上的“滩声”仍像一千五百年前那样“常如暴风雨至”之外,人间万事都不像以前的时候。“滩声”依旧回荡在“楚城”,而“楚城”已经不像以前的时候,“滩声”依旧回荡在归州,而归州也已经不像以前的时候。星移物换,城荒猿啼,一切的一切,都不像以前的时候。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滩声依旧来反衬人间万事万物的变迁,从而联想到楚城的荒芜,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的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许多不便于细说、说不尽的地方,都蕴蓄在慨叹和停顿当中。
淳熙五年(1178)元月,陆游罢职,正是闲在成都壮志难酬之时,南宋朝廷召他东归。他沿着九年前进川的路线,顺江而下,原途返回,于春末夏初的五月,途经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这里既是楚国发祥地,又是楚国名臣、大诗人屈原的故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珍贵的遗迹。作者流连凭吊,在滩声依旧中写下了这首绝句。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作者探寻遗迹,钩连旧事,领悟最深的便是“江”“荒”“悲”三个字。江上是荒城,隔江有屈祠。荒城不仅人烟稀少,而且连猿鸟都为之悲伤,楚国始兴之城、发祥之地,竟然荒凉到了如此地步!对岸的屈原祠,其悲荒景况更是可想而知。“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从屈原沉江殉国,到今天作者大江寻踪,一千五百年间有多少故事发生?然而,世事全非,滩声依旧。其实,除了滩声依旧,千百年来,还有什么是依旧不变的呢?那就是教训、历史教训,统治者腐败无能、荒淫享乐、苟且偷安、贪生怕死,国家兴衰、江山易主,最后结果是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社会倒退、生灵涂炭。大江滔滔,滩声依旧,它们只不过是这些历史悲剧重演的伴奏曲!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