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瞿唐怀古》
分享数:234
朝代: 唐朝 | 作者:杜甫 | 类型:写山|

西南万壑注,勍敌两崖开。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

削成当白帝,空曲隐阳台。

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拼音
táng huái 怀
[ [ táng cháo ] ]
西 nán wàn zhù , , qíng liǎng kāi       
shān gēn liè , , jiāng cóng yuè lái       
xuē chéng dāng bái , , kōng yǐn yáng tái       
shū záo gōng suī měi , , táo jun1 zāi
瞿唐怀古注音
  • táng
    huái
    怀
  • [
    [
    táng
    cháo
    ]
    ]
  • 西
    nán
    wàn
    zhù
    ,
    ,
    qíng
    liǎng
    kāi
  • shān
    gēn
    liè
    ,
    ,
    jiāng
    cóng
    yuè
    lái
  • xuē
    chéng
    dāng
    bái
    ,
    ,
    kōng
    yǐn
    yáng
    tái
  • shū
    záo
    gōng
    suī
    měi
    ,
    ,
    táo
    jun1
    zāi
瞿唐怀古注解

  ①瞿唐:亦作“瞿塘”“瞿塘峡”,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全长八公里。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
  ②壑(hè):沟壑。
  ③勍(qíng)敌:强敌。
  ④山根:山麓。
  ⑤月窟(kū):比喻极西之地。梁简文帝萧纲《大法颂》:“西瑜月窟,东渐扶桑。”
  ⑥白帝:指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
  ⑦空曲:空山曲阿。阳台:巫山神女所居之地。
  ⑧陶钧:制陶器所用的旋盘,比喻大自然造物者。

瞿唐怀古译文

  由西南面来的数不清支流的江水,一齐注入了瞿塘峡。江岸两侧悬崖对峙。
  大地从山根处裂开,形成峡中的河谷,大江从遥远的地方奔流而来。
  刀削似的绝壁对着白帝城,幽深的群峰中隐藏着神女居住的阳台。
  大禹凿通江河,疏导洪水的功劳虽大,可更了不起的是大自然的威力。

瞿唐怀古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期入蜀的杜甫,先后在成都、梓州寓居五、六年之久,此后即携家东下,途经云安时,因病滞留半年。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夏初移居夔州,这首诗应是杜甫初到夔州时所作。当时的夔州在今奉节县东,与白帝城相接连,位于瞿塘峡口附近。杜甫来到这里,览胜怀古而写下了这首诗。

瞿唐怀古赏析

  首联开头只用了一句“千崖万壑注”,就写尽了长江丰富的源头。诗人就长江沿途单在四川境内就接纳了大凌河、岷江、涪江、嘉陵江等水系,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江,直奔三峡而来的壮丽景象,基本上一跃而过。第二句“勍敌两岸开”,已大笔写瞿塘峡的形势。万壑”下有“注”字,则其为水不言自明,联系题中“瞿唐”及下句中“两崖”,则“注”为注入长江,亦不言自明。“两崖开”,意味着原为一山而开裂成两崖。两崖对峙,努如两军对垒,相持不下。这里运用拟人化手法,一词得力,全句皆活。
  颔联两句分承首联两句,系上下句交错分承:“地与山根裂”紧承前联下句,使得“两崖开”顿增声势,地裂则下陷为河床;“山根”附着于地,与地同时而裂。“地与山根裂”,两岸峭壁千仞,从山根就开始裂;“江从月窟来”,写涛天白浪卷进幽暗的峡谷时,银光一片,无疑是从月窟中来,想象奇妙,不露痕迹。
  颈联是向上望远处看开始写古迹。两崖陡峭如“削成”,“空曲隐阳台”,“空”言其空寂。阳台是巫山神女和楚于幽会欢乐的地方,虽说云遮雾障看不见,但肯定在那远方空旷的山坳里。这是轻灵的写,着力不多,韵味不少。
  尾联重点咏怀古迹。杜甫全推开瞿塘峡内的景物,把注意力引到曾经领着人民治水的大禹王和造物主身上了。相传三峡原来不是这般模样,前面阻挡着乱七八糟的山丘和乱石。弄得洪水横流,人民苦不堪言,是禹王领着他们扁担、簸箕疏凿开导,才把洪水引入三峡的。这样的功德,人民长远怀念他是理所应当的。但比起天地造物主的力量来,那就太渺小了。陶钧本是制陶的机械,比人力快多倍。而造物主造化钟神秀,不知不觉中就把三峡如此奇迹创造出来了。上句赞美夏禹“疏凿”之功,下句更称叹造物者“陶钧”之力,这意味着人功是在天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生产水平尚处于非常低下的上古时代,这个认识有一定的道理。
  这首诗描写瞿塘峡雄伟壮观的景色。上四句写瞿塘峡两崖对峙,总摄西南万壑。下四句虽是怀古,然笔下有削成之势、空曲之处的描写,又有疏凿之功、陶钧之力的赞美,仍然有咏物状景的描摹抒写。杜甫写风景,寓人事,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瞿唐怀古名家点评

  明代王嗣奭《杜臆》:怀古亦怀禹也,人但知“疏凿”之功,而不知其“陶钧”之力。末二句,即发明前章之意。按《总志》:白帝山,府治东五里,峡中视之,孤特甚峭。故以华山之削成者比之,阳台山在府治北,高百丈,令瞿塘隐于空曲中也。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上四,瞿塘之景。下四,怀古之意。凿山本以通水,故山水并起。“山裂”,承“崖开”。“江来”,承“壑注”。黄注:三言峡之隘,四言源之长,五言壁之峭,六言崖之深,相传皆禹功所疏凿者。其实瞿塘天险,盖出于造化神力也。山附于地,山裂乃地势使然,必地与山以裂,而后江水得从此来。黄氏说“与”字,含下“陶钧”意,独有解会。高与白帝相当,空处藏隐阳台,以阳台配白帝,亦暗指神女。天然对仗。黄生曰:此诗奇险之句,亦若假凿于五丁者。又曰:“疏凿控三巴”,专归功于神禹也。“疏凿功虽美”,兼归功于造物也。盖题属怀古,不敢忘禹之迹,而险由天造,亦不可没天之工,结以咏叹出之,倍有神致。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上四造句皆缒深壑险而出。下虽怀古,实则皆状其深险也结联抑禹功而扬造物,非不足于禹,特震于其势而然耳。“地与”之“与”,黄生作“授与”意解,极有会。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