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思想内容《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诗经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子衿》
分享数:291
朝代: 先秦 | 作者:诗经 | 类型:|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拼音
jīn
[ [ xiān qín ] ] shī jīng
qīng qīng jīn , , yōu yōu xīn       
zòng wǎng , , níng yīn ? ? qīng qīng pèi , , yōu yōu       
zòng wǎng , , níng lái ? ? tiāo , , zài chéng què       
jiàn , , sān yuè
子衿注音
  • jīn
  • [
    [
    xiān
    qín
    ]
    ]
    shī
    jīng
  • qīng
    qīng
    jīn
    ,
    ,
    yōu
    yōu
    xīn
  • zòng
    wǎng
    ,
    ,
    níng
    yīn
    ?
    ?
    qīng
    qīng
    pèi
    ,
    ,
    yōu
    yōu
  • zòng
    wǎng
    ,
    ,
    níng
    lái
    ?
    ?
    tiāo
    ,
    ,
    zài
    chéng
    què
  • jiàn
    ,
    ,
    sān
    yuè
子衿注解

  ⑴郑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二十一篇。
  ⑵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⑶青:黑色。古代青指黑颜色。
  ⑷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⑸纵:纵然,即使。
  ⑹宁(nìng):岂,难道。嗣(sì)音:寄传音讯。嗣,通“贻”,一作“诒”,寄、送信的意思。
  ⑺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⑻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一说为欢跃的意思。挑,亦作“佻”。
  ⑼城阙(què):古代城门左右两旁的高台,登之可以游观。

子衿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子衿创作背景

  关于《郑风·子衿》的主旨和背景,历代学者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一为刺学校废说,二为因刺学校废说衍生的师友之间相责相勉说,三为淫奔说,四为由淫奔说衍生的男女爱情说。
  刺学校废说,源自《毛诗序》:“《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正义》云:“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孔颖达认为此诗的背景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郑人废毁学校可能只是诗作的社会背景,而诗人更多的想表达的是对此种背景下的废学之风的悲痛和感慨。“刺学校废”的主旨见解,影响深远。宋欧阳修《诗本义》、苏辙《诗集传》都坚持“刺学校废”说。明胡广等所作《诗传大全》坚决捍卫“刺学校废”说。清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皆遵从此说。
  由刺学校废说又衍生出师友之间相责相勉之说。按《郑笺》,此诗的创作意图旨在表达对离开学校而废学的学子责勉与思念。后世学者亦有许多承此“责勉”说。宋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子衿,教者勤而学者息,述教者之辞也。”明朱睦楔《五经辑疑》:“贤者念朋会之从,使我心悠悠思之。纵我不往,子宁不继声以问我乎?以见乱之甚矣。”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小序谓‘刺学校废’无据。此疑亦思友之诗。玩‘纵我不往’之言当是师之于弟子也。”方玉润则认为《序》言未尝错,然特谓“刺学校废”却失去了诗人的语气,学校久废不修,学人四散,往日聚而修学的盛状早已无存,故诗人伤之作此诗。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序》所言无害诗意,且可证于史,盖严师益友相责相勉之诗。
  淫奔说,源自宋代朱熹《诗集传》:“此亦淫奔之诗。”宋辅广在《诗童子问》中支持朱子之说,他认为“此淫女望其所与私者,既无音问,又不见其来,而极其怨思之辞也”。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强调“郑声淫”来为朱子之说提供支撑。元胡一桂《朱子诗传附录纂疏》、许谦《诗集传名物钞》以朱子《诗集传》为依托,以“淫奔”二字目《子衿》,罗复《诗集传名物钞音释纂辑》、刘瑾《诗传通释》从不同角度表示支持“淫奔”之说。明季本《诗说解颐》指出此诗主旨是“女子淫奔而思男子之诗”。
  后来在淫奔说基础上产生了男女爱情之说,此说为现代人所接受。傅斯年《诗经讲义稿》指出“子衿,爱而不晤,责其所爱则何以不来也”。余冠英《诗经选》指出“这诗写一个女子在城阙等候她的情人,久等不见他来,急得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高亨《诗经今注》指出“这是一首女子思念恋人的短歌”。程俊英《诗经注析》明确提出“子衿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夏传才认为此诗描写“一个女子在城楼等待恋人,久等不见急切的等待转化为惆怅和幽怨,而幽怨又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另外,清代程廷祚认为《郑风·子衿》是描述两个男子相互爱恋的诗,其抒情主人公是一位男子,所思念的人也是一位男子。而潘光旦认为这种说法尚无法考证。

子衿赏析

  《郑风·子衿》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郑风·子衿》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