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ntuijian
墙有茨,不可扫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
中冓之言,不可详也。
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
中冓之言,不可读也。
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墙上长满蒺藜,没法把它扫除。宫廷中的丑事,不可向外宣扬。如果真要讲出来,那话就太难听了。
墙上长满蒺藜,没法把它除去。宫廷中的丑事,不可细说端详。如果真要细说起,那话就太长了。
墙上长满蒺藜,没法把它捆起。宫廷中的丑事,不可拿来宣扬。如果真要宣扬它,那真令人羞愧啊。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毛诗序》认为是卫人讽刺卫宣公的儿子卫惠公及其母亲宣姜的乱伦之事。卫宣公曾为儿子急子娶齐女宣姜,见宣姜貌美便自纳为妻,后惠公即位,国人对其母子的行为深感不齿,于是作此诗讽刺。不过也有其他说法,但多与卫国宫廷的丑事相关。
这首诗以“墙有茨”起兴,用蒺藜难以扫除、除去、捆起,来比喻宫廷中的丑事难以掩盖、宣扬。诗人三次重复“墙有茨”,强化了这种丑恶之事的难以言说。诗中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回环往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同时也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宫廷丑事的厌恶和批判。
1. 起兴手法:诗歌开头以“墙有茨”起兴,引起下文对宫廷丑事的叙述,使诗歌更具韵味。
2. 重章叠唱:诗的三章在结构和句式上基本相同,只更换了少数几个词语,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也有助于深化主题。
3.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这首诗属于“风”,多反映民间生活和社会风貌。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描绘了宫廷中存在着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诗人用“墙有茨”这样的自然景象作为比喻,暗示这些丑事就像难以处理的蒺藜一样,难以被掩盖和消除。每一章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这些丑事的不可言说,先是说讲出来很丑,接着说细说起来很长,最后说宣扬出去会令人羞愧,层层递进,突出了诗人对这些丑事的批判态度。
在艺术手法上,起兴和重章叠唱的运用使诗歌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愤懑和对社会不良现象的不满。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规范的重视,即使是宫廷中的丑事也会受到民众的批判。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