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ntuijian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登上那高高的石山,我的马儿已困倦。我且斟满铜酒杯,让我不再长思念。登上那高高山冈,我的马儿毛玄黄。我且斟满大犀杯,但愿从此不忧伤。登上那高低山丘,我的马儿难行走。
关于《卷耳》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首诗是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在采摘卷耳的过程中,因思念而陷入想象,设想丈夫旅途中的种种艰难。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征人思家之作,诗中以女子采卷耳起兴,实则是征人借女子之口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先秦时期,战争、徭役频繁,人们聚散无常,亲人分离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这首诗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
《卷耳》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的开篇“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通过女子采摘卷耳却半天装不满浅筐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她心不在焉、神思恍惚的状态,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做了铺垫。诗中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章实写女子采卷耳时的思念,后三章则虚写女子想象中丈夫旅途的艰难。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中对马的描写,如“虺隤”“玄黄”“瘏矣”,不仅表现了旅途的艰辛,也从侧面烘托了人物的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这首诗以女子采卷耳为线索,展现了女子对远行之人的深深思念。诗的开篇,女子采摘卷耳却难以装满筐子,可见她心思并不在采摘上,而是被思念所占据。她将筐子放在大路上,陷入了对远方人的遐想。接下来的三章,诗人通过想象的方式,描绘了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艰难险阻。从登上“崔嵬”的石山,到“高冈”,再到“砠”,路途越来越艰难;马也从“虺隤”到“玄黄”,再到“瘏矣”,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而远行之人只能借酒消愁,希望以此缓解心中的思念和忧伤。这种从女子的思念到想象中远行之人的艰难,将双方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动人。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古代社会人们因战争、徭役等原因而被迫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