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与之(1158~1239)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 (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故《宋史》载其广州人,《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其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特授广西提点刑狱。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端平元年(1234),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二年,除参知政事。三年,拜右承相兼枢密使。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著有《崔清献公集》。
《水调歌头》
分享数:149
朝代: 宋朝 | 作者:崔与之 | 类型:写山|写水|写马|写人|写鬼|写梅|写云|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器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拼音
shuǐ diào tóu
[ [ sòng cháo ] ] cuī zhī
wàn yún jiān shù , , jiàn mén guān       
luàn shān , , zhí běi shì zhǎng ān       
rén bǎi nián tàn , , guǐ sān biān fēng , , tiān dào jiǔ yīng hái       
shǒu xiě liú tún zòu , , jiǒng jiǒng cùn xīn dān       
duì qīng dēng , , sāo bái shǒu , , lòu shēng cán       
lǎo lái xūn wèi jiù , , fáng què shēn xián       
jiàn qīng quán bái shí , , méi lǐng 绿 yīn qīng , , guài jiù méng hán       
fēng huǒ píng ān , , guī mèng rào jiā shān
水调歌头注音
  • shuǐ
    diào
    tóu
  • [
    [
    sòng
    cháo
    ]
    ]
    cuī
    zhī
  • wàn
    yún
    jiān
    shù
    ,
    ,
    jiàn
    mén
    guān
  • luàn
    shān
    ,
    ,
    zhí
    běi
    shì
    zhǎng
    ān
  • rén
    bǎi
    nián
    tàn
    ,
    ,
    guǐ
    sān
    biān
    fēng
    ,
    ,
    tiān
    dào
    jiǔ
    yīng
    hái
  • shǒu
    xiě
    liú
    tún
    zòu
    ,
    ,
    jiǒng
    jiǒng
    cùn
    xīn
    dān
  • duì
    qīng
    dēng
    ,
    ,
    sāo
    bái
    shǒu
    ,
    ,
    lòu
    shēng
    cán
  • lǎo
    lái
    xūn
    wèi
    jiù
    ,
    ,
    fáng
    què
    shēn
    xián
  • jiàn
    qīng
    quán
    bái
    shí
    ,
    ,
    méi
    lǐng
    绿
    yīn
    qīng
    ,
    ,
    guài
    jiù
    méng
    hán
  • fēng
    huǒ
    píng
    ān
    ,
    ,
    guī
    mèng
    rào
    jiā
    shān
水调歌头古诗译文

戍守在万里云间的边关,我立马伫立在剑门关前。纵目远眺,那杂乱的群山无边无际,向北望去,便是故都长安。人们苦于百年来遭受的战乱之苦,三边之地鬼哭狼嚎,战乱不断,上天的公道应该降临了。我亲手写下屯田的奏章,一片赤诚之心光明磊落。

面对青灯,我搔着白发,只听见更漏声残。人老了却还没有建立勋业,反而耽误了自己的悠闲时光。蒲涧的清泉白石,梅岭的绿荫青子,都怪我违背了旧时的盟约。在这烽火平安的夜晚,我的归梦萦绕在家乡的山上。

水调歌头古诗注解
  • 云间戍:指远离朝廷的边关。
  • 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北,地势险要,是古代军事要地。
  • 长安:此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 涂炭:比喻陷入灾难困苦之中。
  • 三边:汉时指幽、并、凉三州,这里泛指边疆。
  • 锋镝:锋,刀口;镝,箭头。泛指兵器,这里指战争。
  • 留屯奏:指屯田的奏章。
  • 炯炯:光明的样子。
  • 蒲涧:在今广州白云山,为作者故乡。
  • 梅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交界处。
  • 旧盟寒:违背了旧时的盟约。
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崔与之是南宋名臣,他在四川任职期间,积极加强边防建设,主张抗击金兵。这首词大约作于他在四川任职后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北方沦陷区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崔与之身处边关,忧心国事,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却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水调歌头古诗赏析

上阕开篇“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描绘了词人戍守边关的豪迈气概。“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沦陷区的牵挂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则表现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忠诚之心。

下阕“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通过描写词人的孤独和衰老,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感慨。“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表达了词人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以故乡的美景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官场的厌倦。最后“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在烽火平安的夜晚,词人的归梦却萦绕在家乡的山上,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整首词意境开阔,情感深沉,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又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官场的厌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水调歌头知识点

1. 崔与之是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2. 剑门关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3. “长安”在诗词中常被用来借指故都或京城。

4. “锋镝”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兵器,在诗词中常用来指代战争。

5. 诗词中常常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水调歌头讲解

这首《水调歌头》是崔与之的代表作之一。从整体上看,它展现了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上阕侧重于描写词人在边关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下阕则更多地抒发了词人个人的情感,包括壮志未酬的遗憾、思乡之情和对官场的厌倦。

在艺术手法上,词人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沦陷区的思念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则运用了夸张和渲染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词人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将自己的壮志未酬与悠闲时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词,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词人的生平经历。南宋时期,朝廷偏安江南,北方沦陷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崔与之作为一位爱国将领,他渴望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壮志未能实现。因此,这首词中既有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他个人的无奈和感慨。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