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门门走马征兵急,公子笙歌醉玉楼。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门门走马征兵急,公子笙歌醉玉楼。
子山园静怜幽木,公干词清咏荜门。
月上风微萧洒甚,斗醪何惜置盈尊。
斜雪微沾砌,空堂夜语清。
逆风听漏短,回烛向楼明。
盥漱随禅伴,讴吟得野情。
此欢那敢忘,世贵丈夫名。
流云溶溶水悠悠,故乡千里空回头。
三更犹凭阑干月,泪满关山孤驿楼。
山榴逼砌栽,山火一团开。
尽日风兼雨,春渠拥作堆。
寒岩飞暮雪,绝壁夜猿吟。
历历和群雁,寥寥思客心。
绕枝犹避箭,过岭却投林。
风冷声偏苦,山寒响更深。
听时无有定,静里固难寻。
一宿扶桑月,聊看怀好音。
驯犀驯犀通天犀,躯貌骇人角骇鸡。
海蛮闻有明天子,驱犀乘传来万里。
一朝得谒大明宫,欢呼拜舞自论功。
五年驯养始堪献,六译语言方得通。
上嘉人兽俱来远,蛮馆四方犀入苑。
秣以瑶刍锁以金,故乡迢递君门深。
海鸟不知钟鼓乐,池鱼空结江湖心。
驯犀生处南方热,秋无白露冬无雪。
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苦寒月。
饮冰卧霰苦蜷跼,角骨冻伤鳞甲蹜。
驯犀死,蛮儿啼,向阙再拜颜色低。
奏乞生归本国去,恐身冻死似驯犀。
君不见建中初,驯象生还放林邑。
君不见贞元末,驯犀冻死蛮儿泣。
所嗟建中异贞元,象生犀死何足言。
一径秾芳万蕊攒,风吹雨打未摧残。
怜君尽向高枝发,应为行人要整冠。
此诗作于唐代中晚期,社会矛盾加剧,边患频发。子兰通过长安秋景的描写,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百姓的苦难,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衰败景象。
此诗创作于晚唐动荡时期,当时藩镇割据、战乱频发。杜荀鹤途经某地,听闻贼兵退去后,目睹当地民生凋敝,遂作此诗寄予当地县令孟明府,既表达对百姓的同情,也暗含对时局的无奈和对科举失意者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以“槐花落”“山色入”勾勒出长安早秋的萧瑟,后两句通过“征兵急”与“醉玉楼”的强烈对比,批判了社会不公。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以景衬情,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愤。
全诗以白描手法展现战乱后的凄凉景象。"一县今如此"开篇即营造出满目疮痍的氛围,后三联层层递进: 颔联通过"贤宰"与"乱兵"的对比,凸显官吏的无力感; 颈联"干戈达"与"雨露和"形成强烈反差,反映民众渴望安定;...
1. 子兰:唐代诗僧,生平不详,存诗多反映社会现实。 2. 御沟:唐代宫廷建筑的一部分,常用于诗歌象征皇权。 3. 终南山:道教圣地,在唐诗中常代表隐逸或自然意象。 4. 征兵制度:唐代实行府兵制,中后期逐渐崩坏,诗中反映其混乱。
1. 唐代"明府"为县令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2. "干戈"是古代兵器的总称,后成为战争的代名词 3. "雨露"在古代诗文中常比喻皇恩或朝廷恩泽 4. 杜荀鹤为晚唐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 5....
此诗采用“起承转合”结构:首句写景起兴,次句拓展空间;第三句急转直下揭露现实,末句以贵族享乐收束全篇。艺术上运用对比手法(自然秋色/社会动荡、百姓疾苦/贵族奢靡),通过“槐花”“玉楼”等意象的质感反差,强化批判力度。
这首诗通过四个层次展现社会图景: 1. 首联以数字对比("一县"与"数不多")勾勒战乱惨状 2. 颔联用"贤宰切"与"乱兵何"的矛盾展现官吏困境 3. 颈联通过"干戈""雨露"的意象对比表达民众期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