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平野正穷秋,羸马羸僮古渡头。
昨夜莲花峰下月,隔帘相伴到明愁。
大河平野正穷秋,羸马羸僮古渡头。
昨夜莲花峰下月,隔帘相伴到明愁。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
不是流莺独占春,林间彩翠四时新。
应知拟上屏风画,偏坐横枝亦向人。
鹿门山上寺,突兀尽无尘。
到此修行者,应非取次人。
鸟过惊石磬,日出碍金身。
何计生烦恼,虚空是四邻。
骄侈阽危俭素牢,镜中形影岂能逃。
石家恃富身还灭,颜子非贫道不遭。
蝙蝠亦能知日月,鸾凤那肯啄腥臊。
古今人事惟堪醉,好脱霜裘换绿醪。
我见先生道,休思郑广文。
鹤翻希作伴,鸥却觅为群。
逸好冠清月,高宜著白云。
朝廷未无事,争任醉醺醺。
能谙肉芝样,解讲隐书文。
终古神仙窟,穷年麋鹿群。
行厨煮白石,卧具拂青云。
应在雷平上,支颐复半醺。
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
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绿蘋散还合,赪鲤跳复沈。
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
依然谢家物,池酌对风琴。
惭无康乐作,秉笔思沈吟。
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
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
大河:指黄河。 羸马羸僮:"羸"指瘦弱,描写诗人骑着瘦马、带着仆童的落魄状态。 莲花峰:指华山最高峰,借指旅途中的高山。 隔帘相伴:暗示诗人独居车内,月光透过帘幕与愁绪相随。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罗邺作为"三罗"之一,虽有文才却仕途坎坷。此诗应作于羁旅行役途中,通过秋日黄河渡口的苍凉景象,折射出文人漂泊天涯的普遍命运。
首句以"大河平野"的壮阔反衬"羸马羸僮"的窘迫,形成强烈对比。后两句运用时空折叠手法,将今昔场景交融——昨夜山月相伴的孤寂延续到今日渡口的愁思,创造出"愁"的永恒性。"到明愁"既指月照通宵,更暗示愁绪彻夜难眠。
罗邺:晚唐诗人;七绝体;借景抒情手法;"三罗"文学群体;唐代羁旅诗典型意象;"羸"字传神刻画;时空交错叙事结构
本诗通过"羸马羸僮"的具象描写,以"羸"字双关,既写马匹瘦弱更暗示诗人困顿。末句"隔帘相伴到明愁"将抽象愁绪具象化,月光与愁思交织,形成"无我之境"。全篇不用典故,纯用白描,却在时空转换中完成情感的纵深推进。
黄家洞的士兵们如雀跳跃般快速行军,脚步踩沙声急促;他们手持四尺长的角弓,箭头由青石制成。黑色的军旗三点飘扬,铜鼓声震天鸣响,士兵们像猿猴啼叫般呐喊,箭袋在手中摇晃。彩巾缠绕腿部,绑腿布半斜松散,队伍聚集在溪头,身影映在葛花丛中。山潭傍晚的雾...
雀步:形容步伐轻捷如雀跃。 角弓:用动物角制成的弓,古代常用。 青石镞:石制箭头,代指简陋的武器。 黑幡:黑色军旗,三点指旗上装饰的三点图案。 箭箙:箭袋,盛箭器具。 白鼍:扬子鳄,喻指战鼓声或怪异之物。...
咏物诗中“物我交融”的表现手法 “屏风画”在唐诗中的审美象征意义 四季意象的突破性运用 动词“偏坐”的传神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