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含有的古诗词 - 25篇
诗句含有的诗句 - 25篇
  • 《结客少年场行》-作者:李白-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鬃。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少年学剑,凌轹白猿公。...
  • 《醉时歌》-作者:杜甫-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
  • 《石鼓歌》-作者:韩愈-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周纲凌迟四海沸...
  • 《骄儿诗》-作者:李商隐-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四岁知名姓,眼不视梨栗。交朋颇...
  • 《登鹿门山怀古》-作者:孟浩然-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方识,浦树远莫辨。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 《南乡子》-作者:苏轼-自述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搔首赋归...
  • 《水龙吟》-作者:葛长庚-采药径云屏漫销空山,寒猿啼断松枝翠。芝英安在,苗已老,徒劳屐齿。应记洞中,凤...
  • 《陶壅》-作者:未知-览杳杳兮世惟,余惆怅兮何归。伤时俗兮溷乱,将奋翼兮高飞。驾八龙兮连蜷,建虹旌兮威...
  • 《咏史》-作者:左思-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朱轮竟长街。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
  • 《咏荆轲》-作者: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
  • 《别赋》-作者: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
  • 《刘太尉琨伤乱》-作者:江淹-皇晋遘阳九,天下横氛雾。秦赵值薄蚀,幽并逢虎据。伊余荷宠灵,感激徇驰骛。...
  • 《游黄檗山》-作者:江淹-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阳岫...
  • 《登江中孤屿》-作者:谢灵运-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延。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
  • 《酬忠公林亭》-作者:包融-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结庐近西,种树久成阴。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自...
  • 《种仙灵毗》-作者:柳宗元-穷陋阙自养,疠气剧嚣烦。隆冬乏霜霰,日夕南风温。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门有...
  • 《赠眼医婆罗门僧》-作者:刘禹锡-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
  • 《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作者:刘禹锡-蔼蔼鼎门外,澄澄洛水湾。堂皇临绿野,坐卧看青山。位极却忘贵,...
  • 《答卢仝结交诗》-作者:未知-有鸟自南翔,口衔一书扎,达我山之维。开缄金玉焕陆离,乃是卢仝结交诗。此诗...
  • 《道州弘道县主簿知县三年颇著廉慎秩满…赴衡州题其厅事》-作者:吕温-为理赖同力,陟明非所任。废田方垦草...
  • 《赠道月上人》-作者:孟郊-僧貌净无点,僧衣宁缀华。寻常昼日行,不使身影斜。饭煮松柏,坐山敷云霞。欲...
  • 《吊元鲁山》-作者:孟郊-搏鸷有馀饱,鲁山长饥空。豪人饫鲜肥,鲁山饭蒿蓬。食名皆霸官,食力乃尧农。君子...
  • 《送王储詹事西游献兵书》-作者:卢仝-美酒拨醅酌,杨花飞尽时。落日长安道,方寸无人知。箧中制胜,气雄...
  • 《月蚀诗》-作者:卢仝-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斗柄插子,律调黄钟。森森万木夜僵立,寒气赑屃顽无风。...
  • 《赛神》-作者:元稹-村落事妖神,林木大如村。事来三十载,巫觋传子孙。村中四时祭,杀尽鸡与豚。主人不堪...
相关搜索信息 - 1条查看更多
  • 1 1篇名句
    齐术,衡阳(今属湖南)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永乐大典》卷八六四七)。尝知祁阳县(《舆地纪胜》卷五六《荆湖南路永州》)。 齐术的诗文(1篇)
关于的作者信息 - 50篇
  •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
  • 李煜-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
  • 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
  • 温庭筠-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
  • 曹雪芹-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
  • 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
  • 姜夔-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
  •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
  •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
  • 赵匡胤-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北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宋...
  • 李时珍-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
  • 陆羽-陆羽(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
  • 周敦颐-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
  • 弘一-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 刘方平-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
  • 孔尚任-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东...
  • 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
  • 魏源-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
  • 俞樾-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
  • 庄周-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汉族,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梁园...
  • 郑光祖-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临...
  • 孔融-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
  • 张衡-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
  • 宋应星-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奉...
  • 施耐庵-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
  • 洪亮吉-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
  • 郭茂倩-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宋代郓州须...
  • 刘安-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
  • 阴铿-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
  • 杜光庭-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
  • 薛道衡-薛道衡(540~609) 隋代诗人。字玄卿。汉族,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
  • 方以智-方以智(1611—167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
  • 皇甫谧-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
  • 徐锡麟-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
  • 刘敞-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
  • 王梵志-王梵志(?—约670年)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平...
  • 陈澧-陈澧(1810-1882)清代著名学者。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
  • 李义府-李义府(614年-666年),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唐朝宰相。李义府早年以...
  • 张伯端-张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
  • 许衡-许衡是中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许衡在思想、教育、...
  • 姚思廉-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
  • 凌廷堪-凌廷堪(1755-1809),字仲子,一字次仲。安徽歙县人。少赋异禀,读书一目...
  • 萧翼-萧翼,江南大姓萧家出身,梁元帝的曾孙。唐贞观年间曾任谏议大夫,监察御史。本名世翼...
  • 赵蕤-赵蕤 (ruí),字太宾,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
  • 高球-高俅 (?—1126)北宋末年人。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后事枢密都承旨王铣,因善...
  • 袁黄-袁黄 初名表,字坤仪,号了凡。袁黄是(浙江嘉善人,又有资料称其为江苏吴江人)。据...
  • 李寿卿-李寿卿,元代杂剧作家。太原人。生卒年不详,仅知与纪君祥、郑廷玉同时。曾任县丞。...
  • 赵善庆-赵善庆(?-1345年后),元代文学家。一作赵孟庆,字文贤,一作文宝,饶州乐平...
  • 韦鼎-韦鼎(515~593)字超盛,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梁时,累官至中书侍...
含有的句子 - 725条
含有的成语 - 21个
含有的成语解释 - 226篇
  • “念念有词”-念念:嘴里连续不断地叨念着;有词:有像歌诀似的词语。旧指有法的人掐诀念咒;...
  • “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自由发展。也形容艺界的...
  • “百家争鸣”-指各种学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
  • “宝刀不老”-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并没减退。
  • “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 “别有天地”-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 “不学无-学:学问;: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 “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达到极高的成就。
  • “传神阿堵”-传神:指好的文学艺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
  • “大打出手”-打出手:戏曲中的一种武打技,一出剧中的主要人物与多个对手相打,形成种种武打...
  • “刀耕火耨”-耨:除草。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
  • “得胜头回”-头回:前回。宋、元说书人的语。在开讲前,先说一段小故事做引子,谓之“得胜头...
  • “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的人。
  • “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
  • “点金乏-:法,方法。没有点铁成金的法。比喻没有最好的方法筹集钱财,解决贫困。
  • “定于一尊”-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 “丢卒保车”-本是象棋语。后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 “独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方面的创造性。
  • “二把刀”-称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不高的人。
  •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方,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
  • “飞针走线”-走:跑。形容缝纫技非常熟练。
  • “分门别户”-分、别:分辨、区别;门:一般事物的分类;户:门户。指在学上根据各自的格调或...
  • “分身无-分身:分出精力照顾其他方面。没有一身同时兼顾几个方面的法
  • “各个击破”-各个:逐个;击:攻。军事语。指利用优势兵力将被分割开的敌军一部分一部分消灭...
  • “工力悉敌”-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
  • “光彩夺目”-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作品和艺形象的极高成就。
  • “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 “烘托渲染”-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手法,突出主题。
  • “厚古薄今”-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研究方面。...
  • “厚今薄古”-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重视现代的,轻视古代的。多用于学研究方面。...
  • “环肥燕瘦”-形容女子形态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也借喻艺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 “辉光日新”-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等方面日有长进。
  • “回天乏-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转极难挽回的时势;乏:缺少方法。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
  • “浑身解数”-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那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手腕。
  •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
  • “箭不虚发”-虚:空。形容箭高超,百发百中。
  • “教亦多-教:教诲;:方法。教诲人有多种方法。
  • “金鸡独立”-指独腿站立的一种武姿势。后也指用一足站立。
  • “精雕细刻”-精心细致地雕刻。形容创作艺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 “九流三教”-泛指宗教、学中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 “老而不死”-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 “类聚群分”-各种方因种类相同而聚合,各种事物因类别不同而区分。
  • “良工心苦”-良工:手艺高明的工匠。形容优秀艺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
  • “马后炮”-象棋语。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 “梦幻泡影”-佛教用语。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象梦境、幻、水泡和影子一样空虚。后比喻空虚而容...
  • “妙趣横生”-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作品)。
  • “妙手丹青”-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绘画的颜料,比喻绘画的艺。指优秀的画家。
  • “妙手回春”-指医生医高明。
  • “妙手偶得”-技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
  • “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熟练到了得心应...
  • “能工巧匠”-指工艺技高明的人。
  • “旁门左道”-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 “棋高一着,缚手缚脚”-本指棋艺,后比喻技高人一头,对方就无法施展本领。
  •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 “曲终奏雅”-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后比喻文章或艺表演在结尾处特别精采。也比...
  • “仁心仁-心地仁慈,医高明。
  • “入主出奴”-原意是崇信了一种学说,必然排斥另一种学说;把前者奉为主人,把后者当作奴仆。后...
  • “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 “杀鸡儆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绳之以法,犯军令韩...
  • “神工鬼斧”-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技艺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 “神通广大”-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法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 “声东击西”-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
  • “手到病除”-刚动手治疗,病就除去了。形容医高明。也比喻工作做得很好,解决问题迅速。
  • “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 “腾云驾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 “屠龙之技”-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虽高,但无实用。
  • “吞刀吐火”-古杂剧之一,泛称魔
  • “围城打援”-指一种战。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据守城镇之敌,诱使敌人从其他地方派兵援救...
  •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
  • “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
  • “象牙之塔”-指主张“为艺而艺”的资产阶级文艺家脱离社会现实的个人幻想的艺境界。也比...
  • “小巫见大巫”-巫:旧时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原意是小巫见到大巫,法无可施展。后比...
  • “兴风作浪”-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
  •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
  • “摇身一变”-旧时神怪小说中描写有神通的人能用法一晃身子就改变自己本来的模样。现用来形容...
  • “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学的师徒相传。
  • “一箭双雕”-原指射箭技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 “庸医杀人”-庸医:医低劣的医生。医低劣的医生误用药物而害人性命。
  • “寓意深长”- 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语言文字或艺作品)。 用法 作谓语、定语;...
  •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高超。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
  • “着手成春”-着手:动手。一着手就转成春天。原指诗歌要自然清新。后比喻医高明,刚一动手病...
  • “自成一家”-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 “自立门户”-指单独成立家庭。也指学上不依赖前人而另立一派。现也指离开某一集体,自己另搞...
  • “触手生春”-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高明神奇。
  • “蛇头鼠眼”-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不正。亦作“蛇眉鼠眼”。
  • “不分胜负”-分不出谁胜谁负。形容竞赛双方水平、技相当。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喻艺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 “白雪阳春”-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
  • “驾雾腾云”-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 “驾雾腾云”-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 “驾雾腾云”-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 “驾雾腾云”-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 “驾雾腾云”-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 “驾雾腾云”-乘着云,驾着雾。原是传说中指会法的人乘云雾飞行,后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发昏。...
  • “鱼龙曼延”-①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
  • “鱼龙漫衍”-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
  • “移山填海”-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 “蛇头鼠眼”-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不正。亦作“蛇眉鼠眼”。
  • “鱼龙曼延”-①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
  • “鱼龙漫衍”-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有幻化的情节。鱼龙即所谓猞...
  • “移山填海”-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
  • “蛇头鼠眼”-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不正。亦作“蛇眉鼠眼”。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喻艺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
  • “拳不离手”-拳:拳。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比喻勤学苦练,长期坚持
  • “翻手为云覆手雨”-翻:反转;覆:反覆。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
  • “翻手作云覆手雨”-翻:反转;覆:反覆。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
  • “简练揣摩”-简练:在学技艺上下功夫去磨炼;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指在学技艺上悉心探讨,...
  • “填海移山”-把山移开填入大海之中。指仙法力广大。比喻决心极大
  • “朝四暮三”-原指使用骗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 “能人巧匠”-能:技能,才能。指工艺技高超的人
  • “神机妙-机:心思;:手段,策略。灵巧的心思,奇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 “神妙策”-:手段,策略;策:计策。神妙莫测的计策
  • “神妙法”-:手段,策略。神妙莫测的计策
  • “服气餐霞”-服气:导引之,即气功;餐霞:指不食人间烟火。指修炼道
  • “服气吞露”-服气:导引之,即气功。指修炼道
  • “兴云作雨”-兴:兴起。兴起云彩,制造下雨。比喻神魔鬼怪法厉害
  • “外感内滞”-滞:滞留。中医语,因风寒暑热而得病叫外感,湿热内伏称内滞。比喻内外交攻
  • “片羽吉光”-片羽:一片羽毛;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比喻残存的艺珍品
  • “八门五花”-八门:八门阵;五花:五行阵。古代两种战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
  • “移星换斗”-形容法神妙或手段高超。
  • “捉生替死”-①陷害无罪之人为有罪者抵死。②杀一生物为病者消灾的巫
  • “引新吐故”-犹言吐故纳新。古代道家的养生之,即吐纳
  • “歪心邪意”-谓心不正。
  • “神领意造”-谓用心神领会和创造艺形象。
  • “日角龙颜”-旧时相家谓额头隆起为龙颜。“日角龙颜”为帝王的贵相。
  • “短平快”-排球比赛中“快攻”战的一种。形容技开发项目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
  • “渲染烘托”-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烘托:国画的画法,用衬托手法使事物鲜明。指用衬托和夸张...
  • “百家诸子”-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等。后来...
  • “百治百效”-效:效果,功用。形容医高明,效果很好
  • “丢车保帅”-象棋比赛的战。比喻牺牲比较重要的东西保护最重要的
  • “又红又专”-具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又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
  • “摄魄钩魂”-摄:收取。旧时传说,妖魔鬼怪或某种迷信邪,能钩取人的魂魄,来祸害人。
  • “清静无为”-道家语。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 “丰富多彩”-彩:颜色;花色。数量充足、品种繁多;且极出色。也形容艺形式应有尽有;绚丽多...
  • “加减乘除”-算的四则运算,借指事物的消长变化
  • “行兵布阵”-行兵:出兵。带兵出征和布置战斗阵势。泛指军事指挥之。亦作“行兵列阵”。
  • “日角偃月”-旧时相家称极贵之相。偃月,指额角似半弦月。
  • “日角龙庭”-旧时相家谓天庭隆起为龙庭。“日角龙庭”为帝王的贵相。
  • “弃道任-《史记·商君列传》:“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
  • “九流百家”-泛指各种学流派。参见“九流一家”。
  • “屙金溺银”-比喻生存有
  • “良工苦心”-形容优秀艺家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费尽心思。又泛指用心良苦。
  • “匠心独具”-工巧独特的艺构思。
  • “挟势弄权”-倚仗势力,玩弄权
  • “吉光凤羽”-吉光与凤凰的毛羽。比喻艺珍品。
  • “餐霞饮液”-指修炼长生不老之
  • “喉清韵雅”-韵:风度。歌喉清亮,韵度幽雅。形容歌唱艺高超
  • “烹龙炰凤”-烹:煮。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比喻作家的艺技巧高明
  • “炰凤烹龙”-烹:煮。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比喻作家的艺技巧高明
  • “神机妙用”-机:心思;:手段,策略。灵巧的心思,奇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 “贯虱穿杨”-能射中小小的虱子,能穿过杨树叶子。形容箭高超
  • “炙凤烹龙”-烹:煮。形容菜肴极为丰盛、珍奇。比喻作家的艺技巧高明
  • “围点打援”-一种战,抽出部分兵力围困据点,然后使用主力部队打击救援据点的援军
  • “兴云吐雾”-兴:兴起。兴起云彩,掀起雾气。比喻神魔鬼怪法高明
  • “行兵列阵”-行:调动;列:排列。调动军队,排布阵势。泛指军事指挥艺
  • “兴云作雾”-兴:兴起。兴起云彩,掀起雾气。比喻神魔鬼怪法高明
  • “下里巴音”-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
  • “棋高一着,束手缚脚
    -一着:下棋时走一步。跟棋艺比自己高的人下棋,自己显得笨...
  • “病急乱求医”-病情危急不审医好坏就去就诊。比喻事势危急盲目求援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比喻艺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 “病笃乱投医”-投:投奔。病情危急不审医好坏就去就诊。比喻事势危急盲目求援
  •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
  • “翻手是雨,合手是云
    -翻:反转;覆:反覆。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
  •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方:方,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因种类相同...
  •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 “自成一家”-在某种学、艺或技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形成自己的体系和风格。也作...
  • “土洋结合”-把简单的设备或技同现代化的设备或技结合起来。
  • “八仙过海”-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 “箭无虚发”-箭:弓箭;虚:空。箭射得准,每发必中。形容箭高明
  • “衣钵相承”-衣钵:僧尼穿的袈裟和盛饭的器皿。比喻技、学的师徒相传与继承
  • “矢无虚发”-矢:箭;虚:空。箭射得准,每发必中。形容箭高明
  • “心不定”-心:心计。心计难以捉摸
  • “一花独放”-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艺作品。...
  • “武艺超群”-武艺:武上的本领。也指军事、战斗的本领。形容武艺高强,超出一般人。
  • “吾道东矣”-道:主张。自己的学主张得人继承和推广
  • “邹衍谈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
  • “翻手为云”-翻:反转。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权
  • “杏林春满”-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高明
  • “能不两工”-工:精通。即使有才能,也不能精通两种技
  • “匠心独出”-匠心:工巧的心思;独:独自。形容巧妙而独特的艺构思
  • “撒豆成兵”-撒放豆子,变成军队。传说中谓散布豆类即能变成军队的一种魔法。旧小说戏曲中所说...
  • “匠心独妙”-匠心:精巧的构思。独妙:独到的巧妙。形容巧妙而独具一格的艺构思。亦作“匠心...
  • “挥剑成河”-将宝剑一舞,就变出一条河。形容法高明,神通广大,实力雄厚。
  • “点金无-见“点金乏”。
  • “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的语,在开讲前,先说一段小故事做引子,取其吉利之意
  • “墙外汉”-指非局中之人,不属于某专业或不专于某门知识或艺的人
  • “神枪手”-射击技十分高强的人
  • “江湖艺人”-在街上表演吟唱、讲故事、舞蹈、变戏法和哑剧等艺而谋生的人
  • “开山鼻祖”-比喻一个学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 “单复之-:手段、策略。指军事上的正规作战及出奇制胜的战
  • “经营惨淡”-经营:筹划营谋;惨淡:思虑深至的样子。苦心经营。指对艺创作的苦心构思
  • “传神写照”-传神:指优美文学艺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画像。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
  • “自出一家”-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 “一十八般武艺”-泛指各种武技艺。
  • “以夷攻夷”-①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②晚清时...
  • “神至之笔”-形容艺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
  • “九流宾客”-先秦到汉初有法、名、墨、儒、道、阴阳、纵横、杂、农九种学流派。指上中下各品...
  • “回春妙手”-妙手回春。喻人医高明,能使垂危的人恢复健康。
  • “法灸神针”-神奇的针灸技
  • “楚歌之计”-《汉书·高帝纪下》:“扞刘邦呴围羽垓下。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知尽得楚地,羽...
  • “袖里乾坤”-乾坤:指天地。袖中藏有天地。比喻离奇的幻
  • “相门洒扫”-相:宰相、丞相、相国。在宰相门前扫地。形容干求有
  • “经营惨澹”-经营:筹划营谋;惨澹:思虑深至的样子。苦心经营。指对艺创作的苦心构思
  • “知人之-:手段。指能识别人的才能和品行的眼光
  • “弄獐宰相”-把“弄璋”写成“弄獐”的宰相。比喻不学无钻营权势的人
  • “六阳会首”-中医语,六阳脉集中在头部。指头
  • “枕中鸿宝”-《汉书·刘向传》:“上(宣帝)复兴神仙方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
  • “一空依傍”-指在艺、学等方面独创而全不摹仿。
  • “故作姿态”-指假装具有艺效果的姿势或假装的模样
  • “耍花枪”-武中的欺骗对手的假动作。比喻卖弄小聪明的欺骗行为
  • “别有滋味”-原意是另有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离愁别恨的滋味,指亡国之痛。后泛指文学艺的情调...
  • “窥涉百家”-窥涉:关涉,关系;百家:各种学流派。指广泛地学习,多方地汲取
  • “起死回骸”-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形容医高明。比喻挽救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情
  • “着手回春”-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也比喻医高明
  • “击节称叹”-节:节拍;击节:打拍子;叹:赞叹。指打着拍子欣赏诗文或艺作品
  • “火尽薪传”-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技艺等世代相传。
  • “曲学阿世”-歪曲自己的学,以投世俗之好。
  • “得马生灾”-《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
  • “掷杖成龙”-传说东汉费长房见一老翁挂着一把壶卖药,然后就跳进壶里去。第二天,费去拜访他,...
  • “著手成春”-著手:动手接触。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后比喻医高明
  • “誉满杏林”-誉:名声;满:充满。杏林春意盎然。赞扬医高明
相关搜索信息 - 47条查看更多
  •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书。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论。
  •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是《搜神记》的续书。题为东晋陶潜(365-427)撰。所记有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其伪不可待辩。皆陶潜死后事,故疑此书为伪托,或以为经后人增益。《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该书凡十卷,一百一十七条。《搜神后记》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群书中是颇具特色的。它内容上略为妖异变怪之谈,而多言神仙;艺上是芜杂琐碎的记叙减少,成片的 有关当地风土的民间故事...
  •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价值。
  • 《雍正剑侠图》又名《童林传》,是清末民初评书名家常杰淼创作的长篇短打侠义评书,主要讲述了童林别开天地,最终创立无极门的故事。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天津等地表演,收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可谓轰动一时。书中有大量真实的武、江湖绿林道描写;作者常引经据典,夹叙夹评,又熟悉老北京民俗与风土人情,能够“武书文说”,把剑侠图说成学问书。
  • 《三侠五义》,作者为清朝石玉昆,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的版本众多、流传极广,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的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opyright ©2014-2015 http://www.8810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