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青玉案 元夕》
分享数:0
朝代: 宋朝 | 作者:辛弃疾 | 类型:写雨|写雪|写风|写花|写马|写人|写鱼|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拼音
qīng àn yuán
[ [ sòng cháo ] ] xīn
dōng fēng fàng huā qiān shù gèng chuī luò xīng        bǎo diāo chē xiāng mǎn        fèng xiāo shēng dòng guāng zhuǎn lóng        é ér xuě liǔ huáng jīn xiào yíng yíng àn xiāng        zhòng xún qiān bǎi rán huí shǒu rén què zài dēng huǒ lán shān chù       
青玉案 元夕注音
  • qīng
    àn
     
    yuán
  • [
    [
    sòng
    cháo
    ]
    ]
    xīn
  • dōng
    fēng
    fàng
    huā
    qiān
    shù
    gèng
    chuī
    luò
    xīng
    bǎo
    diāo
    chē
    xiāng
    mǎn
    fèng
    xiāo
    shēng
    dòng
    guāng
    zhuǎn
    lóng
    é
    ér
    xuě
    liǔ
    huáng
    jīn
    xiào
    yíng
    yíng
    àn
    xiāng
    zhòng
    xún
    qiān
    bǎi
    rán
    huí
    shǒu
    rén
    què
    zài
    dēng
    huǒ
    lán
    shān
    chù
青玉案 元夕注解

1、青玉案(qīng yù wǎn):词牌名。调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上下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¹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2、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3、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4、凤箫:箫的美称。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5、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6、蛾儿:古代妇女于元宵节前后插戴在头上的剪彩而成的应时饰物。

7、雪柳:原意为一种植物,此处指古代妇女于元宵节插戴的饰物。

8、黄金缕:头饰上的金丝绦。

9、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10、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11、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12、千百度:千百遍。

13、蓦然:突然,猛然。

14、阑珊:暗淡;零落。

展开查看详情
青玉案 元夕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

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将尽未尽之处发现了她。

青玉案 元夕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吹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柳永和晏殊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