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答武陵太守》
分享数:349
朝代: 唐朝 | 作者:王昌龄 | 类型: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拼音
líng tài shǒu
[ [ táng cháo ] ] wáng chāng líng
zhàng jiàn háng qiān , , wēi gǎn yán       
céng wéi liáng , , xìn líng ēn
答武陵太守注音
  • líng
    tài
    shǒu
  • [
    [
    táng
    cháo
    ]
    ]
    wáng
    chāng
    líng
  • zhàng
    jiàn
    háng
    qiān
    ,
    ,
    wēi
    gǎn
    yán
  • céng
    wéi
    liáng
    ,
    ,
    xìn
    líng
    ēn
答武陵太守古诗译文

我仗剑远游千里,斗胆向您进一言。我曾是信陵君的门客,决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恩情。

答武陵太守古诗注解
  • 仗剑:持剑,佩剑。
  • 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 大梁客:指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的门客。大梁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在今河南开封。
  • 信陵:即信陵君,战国时魏昭王少子,名无忌,封信陵君,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
答武陵太守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武陵太守可能与王昌龄有一定的交往,在交往中对王昌龄有所恩遇,王昌龄便作此诗以表感激与忠诚。

答武陵太守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仗剑行千里”开篇,塑造了一个侠肝义胆、豪迈洒脱的自我形象,体现出诗人的壮怀与气概。“微躯敢一言”则一转,以谦卑的口吻引出下文。后两句运用典故,以战国时信陵君的门客自比,表明自己会像信陵君的门客忠于信陵君那样,不会辜负武陵太守的恩情,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诗人重情重义的品格。

答武陵太守知识点

1.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言绝句,有“七绝圣手”之称。

2. 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礼贤下士、善于用人而闻名,他窃符救赵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3. 诗中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用“大梁客”“信陵恩”的典故,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答武陵太守讲解

这首诗短短二十字,却展现出了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篇的“仗剑行千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诗人形象,他带着剑远行,似乎要去闯荡一番大事业。而“微躯敢一言”又体现出诗人的谦逊,虽然有远大的抱负,但并不张狂。后两句的典故运用十分巧妙,信陵君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他的门客们都对他忠心耿耿。诗人以信陵君的门客自比,其实是在向武陵太守表明自己的心意,无论何时何地,都会铭记对方的恩情,不会做出辜负对方的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是王昌龄诗歌中的佳作。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