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pinjingxuan
rementuijian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只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蒲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青袍白马更何有?後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清河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中兴诸将收复了华山以东大片土地,捷报昼夜频传。黄河虽宽,传说军队像乘一片芦苇就能渡过,安史叛军危在旦夕,败局已定。只剩下邺城不久也会被攻克,功劳全归朔方军。京都里都骑上了西域的汗血马,回纥兵在蒲萄宫接受朝廷的犒赏。可喜皇威将海岱一带肃清,常常想起天子经过崆峒山的情景。三年来在笛声中度过,关山月的曲调令人愁思,众多军队前草木皆兵。成王李俶功劳大而心胸越发谦逊,郭子仪谋略深远古今少有。李光弼明察秋毫如高悬的明镜,王思礼气度高远如秋天的天空。几位豪杰顺应时势而出,力挽狂澜拯救了时局。人们不再像张翰那样东归故乡,就像南飞的鸟儿找到了安巢。青春又随着官员们进入朝廷,皇宫正被烟花缭绕。宫中整夜准备着皇帝的车驾,清晨在龙楼问安。攀附权贵的势头不可阻挡,天下人都成了侯王。你们哪里知道是蒙了皇帝的恩力?时运到来不要自夸身强。关中留下了像萧何那样的贤相,幕下又任用了像张良那样的谋士。张镐一生是浪迹江海之人,身高九尺胡须眉毛都已花白。被征召正遇上风云际会,挽救危局才知道他的谋略高超。青袍白马的叛军已不足为患,后汉、西周那样的盛世又将重现。一寸土地一尺天空都来进贡,奇异的祥瑞争着出现。不知哪个国家献上了白玉环,又听说各山得到了银瓮。隐士不用再唱《紫芝曲》,文人会撰写《清河颂》。农民盼望着天晴好赶紧播种,布谷鸟到处催促着春耕。淇上的士兵归来不要懒惰,城南的思妇忧愁而多梦。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当时,官军在相州大败,史思明杀安庆绪,还军范阳,自称大燕皇帝。但在这之前,官军曾取得一系列胜利,先后收复长安、洛阳等地,形势一度好转。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山东的捷报后,怀着兴奋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中兴的期望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对朝廷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所担忧。
这首诗是杜甫诗歌中的名篇,风格昂扬明快。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官军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胜利的频繁和迅速。“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生动地写出了叛军的岌岌可危。诗人对诸位将领进行了热情的赞美,如“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等,突出了他们的功绩和品德。中间部分,诗人在欣喜之余也流露出对一些现象的忧虑,“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讽刺了那些攀附权贵、无功受禄的人。后半部分则描绘了国家中兴后的美好景象,祥瑞迭出,隐士不再隐居,文人歌颂太平。最后,诗人不忘百姓和征人思妇,“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怀。整首诗既有对胜利的欢呼,又有对现实的批判,情感复杂而真挚,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之外的另一种风格。
1. 诗歌体裁:这首诗属于古体诗,形式较为自由,不受格律限制。
2. 用典手法:诗中大量运用典故,如“河广传闻一苇过”“东走无复忆鲈鱼”“青袍白马更何有”等,使诗歌内涵丰富,表达更委婉含蓄。
3.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了李俶、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张镐等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功绩和品德。
4. 主题思想:诗歌主题围绕国家中兴展开,既有对胜利的喜悦和对中兴将领的赞美,也有对朝廷不良现象的批判和对民生的关注。
开篇诗人就以激动的心情描述了官军收复山东的喜讯,“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强调了胜利消息的不断传来,营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氛围。接着,用“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形象地写出了叛军的困境,暗示胜利在望。对各位将领的赞美之词,如“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等,不仅突出了他们的才能和品德,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这两句则笔锋一转,揭示了朝廷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那些攀附权贵的人趁机谋取功名,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担忧。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国家中兴后的繁荣景象,祥瑞出现,隐士不再隐居,文人歌颂太平,展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最后,提到农民盼雨播种和征人思妇的愁绪,体现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注,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整首诗情感跌宕起伏,既有对胜利的欢呼,又有对现实的批判,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