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唐朝 | 作者:杜甫 | 类型:写景|写人|游历|写云|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yóu
游
lóng
龙
mén
门
fèng
奉
xiān
先
sì
寺
[
[
táng
唐
cháo
朝
]
]
dù
杜
fǔ
甫
yǐ
已
cóng
从
zhāo
招
tí
提
yóu
游
,
,
gèng
更
xiǔ
宿
zhāo
招
tí
提
jìng
境
。
。
yīn
阴
hè
壑
shēng
生
xū
虚
lài
籁
,
,
yuè
月
lín
林
sàn
散
qīng
清
yǐng
影
。
。
tiān
天
què
阙
xiàng
象
wěi
纬
bī
逼
,
,
yún
云
wò
卧
yī
衣
shang
裳
lěng
冷
。
。
yù
欲
jiào
觉
wén
闻
chén
晨
zhōng
钟
,
,
lìng
令
rén
人
fā
发
shēn
深
shěng
省
。
。
-
yóu
游
lóng
龙
mén
门
fèng
奉
xiān
先
sì
寺
-
[
[
táng
唐
cháo
朝
]
]
dù
杜
fǔ
甫
-
yǐ
已
cóng
从
zhāo
招
tí
提
yóu
游
,
,
gèng
更
xiǔ
宿
zhāo
招
tí
提
jìng
境
。
。
-
yīn
阴
hè
壑
shēng
生
xū
虚
lài
籁
,
,
yuè
月
lín
林
sàn
散
qīng
清
yǐng
影
。
。
-
tiān
天
què
阙
xiàng
象
wěi
纬
bī
逼
,
,
yún
云
wò
卧
yī
衣
shang
裳
lěng
冷
。
。
-
yù
欲
jiào
觉
wén
闻
chén
晨
zhōng
钟
,
,
lìng
令
rén
人
fā
发
shēn
深
shěng
省
。
。
注释
①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俗称龙门山,在河南省洛阳市南。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一座石窟
②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诗乃以招提名寺僧。
③虚籁:指风声。
④天阙:韦应物《龙门游眺》诗云“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阙”。象纬:天上星象错列,如经纬一般。
⑤这两句都是形容高寒。已经有幸在寺僧的引导下游览了奉先寺。
译文
晚上又住在了这寺中。 只听得阴暗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 透过树枝看到那月光闪烁着清朗的光影。 那高耸的龙门山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
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只觉得寒气透衣。 将要醒来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 那钟声扣人心弦,令人生发深刻地警悟。
这首诗是杜甫开元二十四年(736)在洛阳时所作。龙门,俗称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余里,自六朝以来,这里就是佛教胜地,寺院众多,佛事兴盛。奉先寺唐上元二年(675)寺中有卢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雄伟壮观,为龙门石窟之首。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六句都承接一个“宿”字写景抒怀。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阵阵冷风,月光下的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象纬,指的是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
钟是佛教礼仪中的重要法器,深沉宏亮的钟声更被赋予“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的独特含义,高大的钟楼也为名刹古寺增加了神圣庄严。寺院的钟依照用途分为梵钟和半钟两种。梵钟又称大钟、撞钟、洪钟、华鲸、华钟等等,多为青铜制造,悬挂在钟楼上,用来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半钟又称唤钟、小钟,多用黄铜铸造,通常高约六十至八十公分,吊在佛堂一角,用来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又叫做行事钟。寺院召集僧人上殿诵经,乃至日常的起床、吃饭、睡觉,无不以钟声为号。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家,长夜已过,要抓紧时间修持,别再放逸贪睡;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为修行人启蒙发昧。寺院一天的作息,始于钟声,终于钟声。
唐代文化兼容并包,士人广泛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虽然老杜并非佛教信徒,然而对于佛教思想领悟既深,下笔虽然不用禅语,却得禅理。
初与我为客侣,不意~,隐我血赀,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