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清朝 | 作者:黄景仁 | 类型:写人|忧患|除夕|写桥|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牢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在抛心力作诗人。
guǐ
癸
sì
巳
chú
除
xī
夕
ǒu
偶
chéng
成
[
[
qīng
清
cháo
朝
]
]
huáng
黄
jǐng
景
rén
仁
qiān
千
jiā
家
xiào
笑
yǔ
语
lòu
漏
chí
迟
chí
迟
,
,
yōu
忧
huàn
患
qián
潜
cóng
从
wù
物
wài
外
zhī
知
。
。
qiāo
悄
lì
立
shì
市
qiáo
桥
rén
人
bú
不
shí
识
,
,
yī
一
xīng
星
rú
如
yuè
月
kàn
看
duō
多
shí
时
。
。
láo
牢
nián
年
cǐ
此
xī
夕
fèi
费
yín
吟
shēn
呻
,
,
ér
儿
nǚ
女
dēng
灯
qián
前
qiè
窃
xiào
笑
pín
频
。
。
rǔ
汝
bèi
辈
hé
何
zhī
知
wú
吾
zì
自
huǐ
悔
,
,
zài
在
pāo
抛
xīn
心
lì
力
zuò
作
shī
诗
rén
人
。
。
-
guǐ
癸
sì
巳
chú
除
xī
夕
ǒu
偶
chéng
成
-
[
[
qīng
清
cháo
朝
]
]
huáng
黄
jǐng
景
rén
仁
-
qiān
千
jiā
家
xiào
笑
yǔ
语
lòu
漏
chí
迟
chí
迟
,
,
yōu
忧
huàn
患
qián
潜
cóng
从
wù
物
wài
外
zhī
知
。
。
-
qiāo
悄
lì
立
shì
市
qiáo
桥
rén
人
bú
不
shí
识
,
,
yī
一
xīng
星
rú
如
yuè
月
kàn
看
duō
多
shí
时
。
。
-
láo
牢
nián
年
cǐ
此
xī
夕
fèi
费
yín
吟
shēn
呻
,
,
ér
儿
nǚ
女
dēng
灯
qián
前
qiè
窃
xiào
笑
pín
频
。
。
-
rǔ
汝
bèi
辈
hé
何
zhī
知
wú
吾
zì
自
huǐ
悔
,
,
zài
在
pāo
抛
xīn
心
lì
力
zuò
作
shī
诗
rén
人
。
。
漏(lòu):漏壶,古代计时仪器
迟迟:指时间过得很慢
潜(qián):暗中,悄悄地
物外知:从时间流逝、外物变迁中感觉出来
市桥:指诗人家乡市镇中的桥。江南城镇多傍水为街,市中多桥
识(shí):认识 [1]
吟呻:朗诵的声音,指作诗
窃:私自、暗自。频:屡次
枉抛:空费 [2]
其一
时间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户的欢声笑语从四面八方隐隐传来。
在石桥上昂首而立的人却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着天空,却把一颗明星当作月亮观看了多时。 [3]
其二
年年除夕都要哼哼唧唧地作诗,儿女看见,便在灯前窃笑:“爸爸又在作诗哩!”
你们别笑,我也自悔不该作诗,枉费心力做个诗人,却一无所用
这组诗作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此时正处于乾隆中期,诗人二十五岁,在安徽督学朱筠幕中,除夕归家过年。诗人对社会即将发生的乱象已有预感,心中惆怅,又觉怀才不遇,心有所感,便以“偶成”命题,作成此组诗
其一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诗人思绪纷纷。上句尽情渲染了除夕夜千家万户的欢迎气氛。“千家笑语”四字紧扣题目“除夕”,描写了除夕之夜千家万户守岁迎春,欢歌笑语的气氛。人们感觉时间流逝得太快了,以至于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诗人此时思绪连绵,独生忧患。“忧患”与“千家笑语”的气氛很不协调,而在这里却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贫富悬殊,除夕之夜,几家欢乐几家愁。诗人与家人团聚,本可以过愉快的除夕,但诗人却忧虑重重,这充分表现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这两句写诗人心中忧闷而产生的独特行为。上句的“悄立”二字,写诗人一人静悄悄地站在市桥上,用外形的静谧暗示内心的不平静。“人不识”三字,写出并不是人们不认识诗人,而是感叹那些欢歌笑语的人们不了解他心中的忧患。因而诗人感到更加孤独。下句是“悄立”的“延伸”,诗人心中的忧患无法排解,便独立一人到市桥上,长久伫立,凝视天上的一颗亮星。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似乎已经超然物外,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看多时”含蓄地回答了诗人“忧患”的内容。诗人感到星移斗转,岁月如桥下的流水,一去不返,联想自己,少负盛名,却怀才不遇,即将而立之年,功不成,名不就,穷途潦倒,贫病交加,愤激悲伤之情,一齐涌上心头。
诗人没有正面着墨去写忧思,而只是描写诗人在除夕之夜家家团聚、笑语声声的时刻悄立市桥上的特殊行为,从气氛的渲染和诗人默然无声凝视长空的形象给人一种感染。这样写,看似平淡,但含蓄深厚,把诗人的忧愁郁闷的’心情表达得更为深沉,更加强烈,也更有艺术表现力。 [6-7]
其二
诗中说自己后悔当了诗人。地点不再是市桥之上,而是在家中,其时已经掌灯,儿女与自己正围坐在桌旁。写作此诗时,诗人生有一女一子,都还在懵懂无知的年龄。故而当诗人一如往年灯下敲韵,为捕捉诗情沉思默想以至眉头紧蹙时,小儿女辈见了,毫不理解,只是掩口而笑。“窃笑”,显得小儿女似懂非懂,“频”字则又带出诗人“吟呻”费时之久。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觉悲慨生,便用一半责备一半自责的语气倾诉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尔辈何知”,说儿女,对儿女因不理懈而窃笺,责备中有宽宥。儿女毕竟太幼小了,怎能从自已热中吟诗的表象中体察到后悔写诗的另一面呢?“吾自悔”,转说自己,自悔不该写诗,故说“枉抛心力作诗人”。“抛”字意味着自己作诗化去的精力都自白浪费了,毫无价值。抛”前加一“枉”字,进一步强调了对自费精力感到的惋惜、痛心。其实,诗人并不是真的后悔写诗。但“自悔”、“枉抛”,乃是诗人沉痛已极的激债语,是对埋没人才的黑暗政治的曲折抗议。如果联系“枉抛伺的出处,隐含予其中的这一层意思就更加明显。
诗人在这首诗中喊出的,又不仅仅属于他所处的特定时代,而且也是历史上所有的怀才不遇的文人学士的共同心声。“英抛心力作词人”与“枉抛心力作诗人”之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原因也正在于此 [8] 。
总评
两诗所写地点,各不相同,一在市桥,诗人悄立,天上有星;一在昆内,儿女围坐,桌上有灯。市桥上,“人不识”,更是此心无人会得;在室内,儿女频频窃笑,也不理解自己的苦闷。此二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特色是言近旨远,意象鲜明,贴近生活,而又都诗意含蓄,寄情远大,诉说的是对整个现实、人生的忧虑与感愤 [8] 。
名家点评
当代学者蔡义江:此诗后两句补叙出前述是“悄立市桥”的情景。“人不识”,不是说人们不认识自己,而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情;当然同时也表现人们忙于自顾,不会去想到别人的处境。所以,他只是独自久久地站在市桥上,专注于一颗如月般的明星,而陷入了沉思遐想。于是大星出现是凶象的俗传闪过脑际,便与“忧患”句完全联系了起来。写心境预感的诗,往往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妙处,此诗即是 [9] 。
当代学者蔡亚平:“悄立市桥人不识”,寂寥萧瑟的气息扑面而来,诗人的身影在欢乐背景的映衬下更显落寞。全诗感伤低沉,韵味悠长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