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谪仙怨》
分享数:237
朝代: 唐朝 | 作者:刘长卿 | 类型:写景|写水|写鸟|送别|思念|写人|婉约|写草|惆怅|写云|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拼音
zhé xiān yuàn
[ [ táng cháo ] ] liú zhǎng qīng
qíng chuān luò chū , , chóu chàng zhōu jiě xié       
niǎo xiàng píng yuǎn jìn , , rén suí liú shuǐ dōng 西       
bái yún qiān wàn , , míng yuè qián hòu       
hèn zhǎng shā zhé , , jiāng tán chūn cǎo
谪仙怨注音
  • zhé
    xiān
    yuàn
  • [
    [
    táng
    cháo
    ]
    ]
    liú
    zhǎng
    qīng
  • qíng
    chuān
    luò
    chū
    ,
    ,
    chóu
    chàng
    zhōu
    jiě
    xié
  • niǎo
    xiàng
    píng
    yuǎn
    jìn
    ,
    ,
    rén
    suí
    liú
    shuǐ
    dōng
    西
  • bái
    yún
    qiān
    wàn
    ,
    ,
    míng
    yuè
    qián
    hòu
  • hèn
    zhǎng
    shā
    zhé
    ,
    ,
    jiāng
    tán
    chūn
    cǎo
谪仙怨译文二

晴明的江上落日开始接近地平线,我伤感地在孤舟上与友人离别。群鸟向着草原忽远忽近地飞翔,闲人随着流水忽东忽西地漂游。
空中白云千里万里飘忽不定,皎洁月光朗照前溪后溪。贬谪长沙的伤感难以忘却,只有江畔一片连绵不绝的春草让我与友人相接。

谪仙怨名家点评
明人顾璘:是六言诗法。(《批点唐音》)
明人周珽:恬淡容与。(《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明人毛先舒:《谪仙怨》,明皇幸蜀路,感马嵬事,索长笛制新声,乐工一时竟习。其调六言八句,后刘长卿、窦弘余多制词填之。疑明皇初制此曲时,第有调无词也。说详康骈《剧谈录》。案此调即唐人六言律,盖权舆于《回波乐》词而衍之。郭茂倩《乐府》称《回波乐》为商调曲,疑此词亦商调也。(《填词名解》卷一)
清人曹锡彤:前二韵以惜别梁耿言,后二韵以苕溪酬寄言。此诗后入乐府,词题作《谪仙怨》。窦弘馀《广谪仙怨》序曰:……大历中,江南人盛为此曲。随州刺史刘长卿左迁睦州司马,祖筵之内,长卿遂撰其词,吹之为曲。盖亦不知本事。(《唐诗析类集训》)
近人张德瀛:小令本于七言绝句夥矣,晚唐人与诗并而为无所判别。若皇甫子奇《怨回纥》,乃五言律诗一体。刘随州撰《谪仙怨》,窦弘余、康骈又广之,乃六言律诗一体。冯正中《阳春录》《瑞鹧鸪》题为《舞春风》,乃七言律诗一体。词之名诗余,盖以此。(《词徵》卷一)
近人俞陛云:长卿由随州左迁睦州司马;于祖筵之上,依江南所传曲调,撰词以被之管弦。“白云千里”,怅君门之远隔;“流水东西”,感谪宦之无依,犹之昌黎南去,拥风雪于蓝关;白傅东来,泣琵琶于浔浦,同此感也。(《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7-8]
谪仙怨创作背景
  这首词又题作《答秦徵君、徐少府春日见集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六言》。中唐时代,文人词处于初兴阶段,词还未从诗的领域中取得明确的独立地位,所以这种似词又可看作诗的作品的出现,不足为奇。据六言诗题,这首词大约是作者被贬睦州(今浙江淳安一带)司马途中,经苕溪(流域在今浙江湖州地区),在友人的宴集上为酬答远谪的梁耿的寄赠所作。刘长卿任鄂岳观察史期间,遭权臣吴仲儒诬奏,贬为潘州南巴尉,寻除睦州司马。去国怀乡之思,有感而发。
赏析

  上片是回忆之语,再现当时送别梁耿的情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低垂,斜晖映照着河水,一派晴明色彩,然而友人却要在此时远去了。“晴川”历历可见,但见那一叶孤舟载着浓重的离愁徐徐离去,他们从此天各一方,这怎不使人万分惆怅!“携”,离开。开头两句点明送别时间及自然景象,流露出不堪分别的沉重心情。第二句与第三、四句之间,有一段目送孤舟的过程的跳跃,留下了引人想象的空白。这中间没有写如何伫立岸边久久凝望,没有类似“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展现,而实际上正是目随孤舟,渐望渐远,才把平野吸入眼底。这时只见野地平阔,春草绵延,暮归的飞鸟在旷野上忽远忽近地飞旋。鸟儿归飞,既是所见,亦是触物起兴,引起送别伤情——鸟儿尚能自由飞翔,傍晚聚归,而人却在这薄暮中随着流水漂移而各分东西了。这其中透露着对友人飘零天涯的感慨和自己被谪的痛楚。在送别之际,极目望高鸟,那无限怨怅真难以抑制;回忆那送别情景,又是多么苍茫悲怆!

  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谪的遗恨。“白云”“明月”两句写思情的绵长悠远,自己常望着云和月怀想梁耿。“千里万里”状关山之阻隔难越,“前溪后溪”状自己所处之境地——苕溪有东苕溪与西苕溪之分。放眼能见的只是飘浮在万里长空的白云,而友人在何方呢?白云是否也能把自己的思念带给天边的友人呢?皎洁的月光照着溪流,它也该同样照着随流水远去的友人。谢庄《月赋》云:“隔千里兮共明月”。望月怀人,明月也似有情,把自己的思念捎向远方。对月望云,云和月在这里都是切切思情的寄托物。最后两句抒写自己与友人被贬谪的悲恨,进一步点露别情之深长是由于两人有共同的命运。“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贾谊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表达了郁结于心头的怅恨。这“恨”既为梁耿被谪而发,亦交织着作者自己遭贬的痛苦。对梁耿的深切思念,正是基于这被谪的共同遭遇,谪中的别恨愈见深沉,令人心碎。在这次友人聚于苕溪的宴集上,独不见梁耿,此“恨”更长。这因谪而加浓的思情可视为贯穿此词的感情主线,这句也可视为点明离别的感情内容的“词眼”所在。这种关于送别的回忆及别后的思念,不是一般的儿女别离之意、亲人分隔之情,而恰恰是谪客之别情。谪中之别,愈见悲恨相续。末句用江边泽畔春草萋萋的形象,来暗示这种分别的遗恨的深长。《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人就常以春草绵绵来象征别离的不断思今。想念远谪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令人黯然销魂。

谪仙怨注解

⑴苕(tiáo)溪:水名。一名苕水。由浙江天目山的南北两麓发源,至小梅、大浅两湖口入太湖。酬:赠答。梁耿:中唐书法家,刘长卿的朋友。
⑵“清川”句:一作“清溪落日初低”。永路:长路,远路。
⑶落日:一作“惆怅”。解携:犹言分手。解,一作“自”。
⑷向:一作“去”。平芜:杂草繁茂的田野。
⑸前溪后溪:或以为即东苕溪和西苕溪。
⑹惆怅:一作“独恨”。长沙谪去:典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西汉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谪,被贬职。
⑺江潭:江畔。芳草:香草。芳,一作“春”。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一作“凄凄”。
⑻谪仙怨:词牌名。其格式即六言律诗。
⑼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3-5]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