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古,南宋词人。生平不详。自署乡贡免解进士。清吟阁本《阳春白雪》载:“好古字仲敏,原籍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可备一说。”根据他写于扬州的两首《八声甘州》、两首《江城子》里的自述推断,他大约活动于南宋中后期。少年有大志,但无法获得报国的机会,大约30岁时尚未求到功名,于是乘船千里,到扬州一带游览。又据其《酹江月》:“四十男儿当富贵,谁念漂零南北”,可知他中年以后仍然不得意,到处流浪。

李好古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江城子》
分享数:241
朝代: 宋朝 | 作者:李好古 | 类型:写景|抒情|爱国|宋词精选|英雄|感慨|少年|写草|悲凉|

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

几兴亡。

昨夜波声。

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

馘名王。

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拼音
jiāng chéng
[ [ sòng cháo ] ] hǎo
píng shā qiǎn cǎo jiē tiān zhǎng       
máng máng       
xìng wáng       
zuó shēng       
àn shuāng       
qiān yīng xióng chéng shì , , gǎn kǎi , , màn bēi liáng       
shǎo nián yǒu zhōng háng       
guó míng wáng       
sǎo shā chǎng       
zhōng liú , , céng lèi zhān shang       
shàng zhì ān shuāng què yuǎn , , kōng chàng wàng , , guò wéi yáng
江城子注音
  • jiāng
    chéng
  • [
    [
    sòng
    cháo
    ]
    ]
    hǎo
  • píng
    shā
    qiǎn
    cǎo
    jiē
    tiān
    zhǎng
  • máng
    máng
  • xìng
    wáng
  • zuó
    shēng
  • àn
    shuāng
  • qiān
    yīng
    xióng
    chéng
    shì
    ,
    ,
    gǎn
    kǎi
    ,
    ,
    màn
    bēi
    liáng
  • shǎo
    nián
    yǒu
    zhōng
    háng
  • guó
    míng
    wáng
  • sǎo
    shā
    chǎng
  • zhōng
    liú
    ,
    ,
    céng
    lèi
    zhān
    shang
  • shàng
    zhì
    ān
    shuāng
    què
    yuǎn
    ,
    ,
    kōng
    chàng
    wàng
    ,
    ,
    guò
    wéi
    yáng
注释
⑴这三句是作者经过扬州时,但见平沙浅草,征途茫茫,而这条北通中原的大路又经过了多少次战事,经历了几度兴亡。⑵这两句是写夜间听到涛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骨:指人的气骨节操。⑶漫:徒然。这三句是徒然悲叹千古以来的英雄亦难以建成功业。⑷伏:降服。中行:即中行说(Zhōngháng Yuè),汉文帝时宦官,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⑸馘(音国):战时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计功。这句是指杀死敌人的统帅。⑹治安:指汉贾谊的《治安策》,内容是评议时政。双阙:本为宫殿前左右各一的高台。这里借指帝王上朝之处。这句是说自己想要上书但又恨离朝廷太远,只好作罢。⑺维扬:即扬州。
赏析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姜白石的《扬州慢》,其中有“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样的句子,但李好古过维扬时写的这首《江城子》,此外,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馘,杀敌后割取左耳以计功)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治安,贾谊曾作《治安策》评议的时政。双阙,指代朝廷),等于说兴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这种尖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这首词在写法上注意了两个结合。一个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词中写景的地方只有四句:“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即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再说,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浅”“长”“茫茫”等修饰语,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昨夜波声”一句表面写波涛,背后却有一个在扬州的某一间屋子里听着波声久久不能入睡,想起无限往事的人儿。把这一句同“洗岸骨如霜”放在一起,夏承焘说:“ 两句写夜间听到波声拍岸,使人激奋而气节凛然。”(《唐宋词选注》)则景中之情就更为显著了。还有一个伤今与怀旧的结合。这首词目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这是“今”;可是词篇中又有“几兴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这是“旧”。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下半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成为汉朝的大患)和“馘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报国誓言。这样,有千古、少年时、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广。

  这首词直接写到维扬的是前面五句和最末两句。前五句写见闻,结尾处点维扬,全词自然构成一个整体,中间的感慨部分则正好处在包孕之中,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抒情集中,应该是作者精心安排之作。

江城子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人多次攻入扬州,破坏之惨重,令人目不忍睹。李好古一直少年有大志,但无报国的机会。其《碎锦词》中就有好几首怀古伤今的词。这首词是作者路过扬州时,面对扬州屡遭破坏的历史事实,缩写的伤感惆怅之作。该词没有把重点放在残破的景象上,而是把重心放在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上,并尖锐地指出这是统治者不纳忠言的结果。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