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思想内容《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诗经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巷伯》
分享数:319
朝代: 先秦 | 作者:诗经 | 类型:写人|诗经|写草|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

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缉缉翩翩,谋欲谮人。

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谋欲谮言。

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拼音
xiàng
[ [ xiān qín ] ] shī jīng
fěi , , chéng shì bèi jǐn       
zèn rén zhě , , shèn ! !        duō chǐ , , chéng shì nán       
zèn rén zhě , , shuí shì móu       
piān piān , , móu zèn rén       
shèn ěr yán , , wèi ěr xìn       
jié jié fān fān , , móu zèn yán       
ěr shòu ? ? qiān       
jiāo rén hǎo hǎo , , láo rén cǎo cǎo       
cāng tiān cāng tiān , , shì jiāo rén , , jīn láo rén       
zèn rén zhě , , shuí shì móu ? ? zèn rén , , tóu chái       
chái shí , , tóu yǒu běi       
yǒu běi shòu , , tóu yǒu hào ! !        yáng yuán zhī dào , , qiū       
rén mèng , , zuò wéi shī       
fán bǎi jun1 , , jìng ér tīng zhī
巷伯注音
  • xiàng
  • [
    [
    xiān
    qín
    ]
    ]
    shī
    jīng
  • fěi
    ,
    ,
    chéng
    shì
    bèi
    jǐn
  • zèn
    rén
    zhě
    ,
    ,
    shèn
    !
    !
     
    duō
    chǐ
    ,
    ,
    chéng
    shì
    nán
  • zèn
    rén
    zhě
    ,
    ,
    shuí
    shì
    móu
  • piān
    piān
    ,
    ,
    móu
    zèn
    rén
  • shèn
    ěr
    yán
    ,
    ,
    wèi
    ěr
    xìn
  • jié
    jié
    fān
    fān
    ,
    ,
    móu
    zèn
    yán
  • ěr
    shòu
    ?
    ?
    qiān
  • jiāo
    rén
    hǎo
    hǎo
    ,
    ,
    láo
    rén
    cǎo
    cǎo
  • cāng
    tiān
    cāng
    tiān
    ,
    ,
    shì
    jiāo
    rén
    ,
    ,
    jīn
    láo
    rén
  • zèn
    rén
    zhě
    ,
    ,
    shuí
    shì
    móu
    ?
    ?
    zèn
    rén
    ,
    ,
    tóu
    chái
  • chái
    shí
    ,
    ,
    tóu
    yǒu
    běi
  • yǒu
    běi
    shòu
    ,
    ,
    tóu
    yǒu
    hào
    !
    !
     
    yáng
    yuán
    zhī
    dào
    ,
    ,
    qiū
  • rén
    mèng
    ,
    ,
    zuò
    wéi
    shī
  • fán
    bǎi
    jun1
    ,
    ,
    jìng
    ér
    tīng
    zh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五彩丝啊色缤纷,织成一张贝纹锦。嚼舌头的害人精,坏事做绝太过份!臭嘴一张何其大,好比夜空簸箕星。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嘁嘁喳喳来又去,一心想把人来坑。劝你说话负点责,不然往后没人听。喳喳嘁嘁去又来,一心造谣又说谎。并非没人来上当,总有一天要现相。捣鬼的人竟得逞,受害的人却瞢腾。苍天苍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可怜可怜受害人!嚼舌头的害人精,是谁教你昧良心?抓住长舌害人精,丢给荒山豺虎吞。如果豺虎不肯吞,丢到北极喂野人。如果北极也不要,还交老天来严惩。一条小路通杨园,小路越过山坡顶。刑馀之人名孟子,编首歌子为宽心。过往君子慢慢行,请君为我倾耳听!

注释⑴萋、斐(fěi):都是文采相错的样子。⑵贝锦:织有贝纹图案的锦缎。⑶哆(chǐ):张口。侈:大。⑷南箕:星宿名,共四星,联接成梯形,如簸箕状。⑸缉缉:附耳私语状。翩翩:往来迅速的样子。⑹捷捷:信口雌黄状。幡幡:反复进言状。⑺女:同“汝”。⑻骄人:指进谗者。⑼劳人:指被谗者。草草:陈奂《诗毛氏传疏》:“草读为慅(cǎo 忧愁),假借字也。”⑽畀(bì):与。有北:北方苦寒之地。⑾有昊:苍天。⑿猗:在……之上。亩丘:丘名。⒀寺人:阉人,宦官。

鉴赏

  造谣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谣言总是披着一层美丽的外衣。恰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诗人们把谣言描写成了一个怪物。他们形容它的时候,其措辞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严肃而深沉的。他们说,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条舌头,多少种声音;它能竖起多少只耳朵来!”古人称造谣诬陷别人为“罗织罪名”,何谓“罗织”,此诗一开始说:“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就是“罗织”二字最形象的说明。花言巧语,织成的这张贝纹的罗锦,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的,特别是对不长脑壳的国君。

  造谣之可怕,还在于它是背后的动作,是暗箭伤人。当事人无法及时知道,当然也无法一一辩驳。待其知道,为时已晚。诗中二、三、四章,对造谣者的摇唇鼓舌,嘁嘁喳喳,上窜下跳,左右舆论的丑恶嘴脸,作了极形象的勾勒,说他们“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捷捷幡幡,谋欲谮言”。作者对之极表愤慨:“彼谮人者,谁适与谋?”正告他们道:“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造谣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杀人,杀了人还不犯死罪。作为受害者的诗人,为此对那些谮人发出强烈的诅咒,祈求上苍对他们进行正义的惩罚。诗人不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极大的厌恶:“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正是所谓“愤怒出诗人”。有人将它与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逃亡者》一诗中鄙夷叛徒的诗句比较:“野兽不啃他的骨头,雨水也不洗他的创伤”,认为它们都是写天怒人怨,物我同憎的绝妙好辞,都是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救药者的无情鞭挞,都是快心露骨之语,甚是。

  在诗的结尾处,郑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诗人的名字,从而使这首诗成为《诗经》中少数有主名的作品之一。这个作法表明,此诗原有极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发之作。它应该有一个较详的序文,自叙作者遭遇,然后缀以此诗,自抒激愤之情,可以题为“巷伯诗并序”或“巷伯序并诗”的。也许是后来的选诗者删去或丢失了这序文,仅剩下了抒情的即诗的部分。

  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因遭受谗言获罪,受了宫刑,作了宦官,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异代同悲的正直人士。东汉班固就曾在《司马迁传赞》里称惨遭宫刑的司马迁是“《小雅·巷伯》之伦”。他或许也感受过与司马迁同样的心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也,所从来远矣。”(《报任少卿书》)无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无怪乎诗中对诬陷者是如此切齿愤恨,也无怪乎此诗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极为强烈的共鸣。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