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思想内容《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艺术成就及其影响《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诗经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宾之初筵》
分享数:198
朝代: 先秦 | 作者:诗经 | 类型:写人|诗经|饮酒|宴会|写酒|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

笾豆有楚,殽核维旅。

酒既和旨,饮酒孔偕。

钟鼓既设,举酬逸逸。

大侯既抗,弓矢斯张。

射夫既同,献尔发功。

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籥舞笙鼓,乐既和奏。

烝衎烈祖,以洽百礼。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

锡尔纯嘏,子孙其湛。

其湛曰乐,各奏尔能。

宾载手仇,室人入又。

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

其未醉止,威仪反反。

曰既醉止,威仪幡幡。

舍其坐迁,屡舞仙仙。

其未醉止,威仪抑抑。

曰既醉止,威仪抑抑。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

乱我笾豆,屡舞僛々。

是曰既醉,不知其邮。

侧弁之俄,屡舞傞傞。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

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彼醉不臧,不醉反耻。

式勿从谓,无俾大怠。

匪言勿言,匪由勿语。

由醉之言,俾出童羖。

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拼音
bīn zhī chū yàn
[ [ xiān qín ] ] shī jīng
bīn zhī chū yàn , , zuǒ yòu zhì zhì       
biān dòu yǒu chǔ , , yáo wéi       
jiǔ zhǐ , , yǐn jiǔ kǒng xié       
zhōng shè , , chóu       
hóu kàng , , gōng shǐ zhāng       
shè tóng , , xiàn ěr gōng       
yǒu de , , ěr jué       
yào shēng , , zòu       
zhēng kǎn liè , , qià bǎi       
bǎi zhì , , yǒu rén yǒu lín       
ěr chún , , sūn zhàn       
zhàn yuē , , zòu ěr néng       
bīn zǎi shǒu chóu , , shì rén yòu       
zhuó kāng jué , , zòu ěr shí       
bīn zhī chū yàn , , wēn wēn gōng       
wèi zuì zhǐ , , wēi fǎn fǎn       
yuē zuì zhǐ , , wēi fān fān       
shě zuò qiān , , xiān xiān       
wèi zuì zhǐ , , wēi       
yuē zuì zhǐ , , wēi       
shì yuē zuì , , zhī zhì       
bīn zuì zhǐ , , zǎi hào zǎi náo       
luàn biān dòu , ,       
shì yuē zuì , , zhī yóu       
biàn zhī é , , suō suō       
zuì ér chū , , bìng shòu       
zuì ér chū , , shì wèi       
yǐn jiǔ kǒng jiā , , wéi lìng       
fán yǐn jiǔ , , huò zuì huò fǒu       
zhī jiān , , huò zuǒ zhī shǐ       
zuì zāng , , zuì fǎn chǐ       
shì cóng wèi , , dài       
fěi yán yán , , fěi yóu       
yóu zuì zhī yán , , chū tóng       
sān jué shí , , shěn gǎn duō yòu
宾之初筵注音
  • bīn
    zhī
    chū
    yàn
  • [
    [
    xiān
    qín
    ]
    ]
    shī
    jīng
  • bīn
    zhī
    chū
    yàn
    ,
    ,
    zuǒ
    yòu
    zhì
    zhì
  • biān
    dòu
    yǒu
    chǔ
    ,
    ,
    yáo
    wéi
  • jiǔ
    zhǐ
    ,
    ,
    yǐn
    jiǔ
    kǒng
    xié
  • zhōng
    shè
    ,
    ,
    chóu
  • hóu
    kàng
    ,
    ,
    gōng
    shǐ
    zhāng
  • shè
    tóng
    ,
    ,
    xiàn
    ěr
    gōng
  • yǒu
    de
    ,
    ,
    ěr
    jué
  • yào
    shēng
    ,
    ,
    zòu
  • zhēng
    kǎn
    liè
    ,
    ,
    qià
    bǎi
  • bǎi
    zhì
    ,
    ,
    yǒu
    rén
    yǒu
    lín
  • ěr
    chún
    ,
    ,
    sūn
    zhàn
  • zhàn
    yuē
    ,
    ,
    zòu
    ěr
    néng
  • bīn
    zǎi
    shǒu
    chóu
    ,
    ,
    shì
    rén
    yòu
  • zhuó
    kāng
    jué
    ,
    ,
    zòu
    ěr
    shí
  • bīn
    zhī
    chū
    yàn
    ,
    ,
    wēn
    wēn
    gōng
  • wèi
    zuì
    zhǐ
    ,
    ,
    wēi
    fǎn
    fǎn
  • yuē
    zuì
    zhǐ
    ,
    ,
    wēi
    fān
    fān
  • shě
    zuò
    qiān
    ,
    ,
    xiān
    xiān
  • wèi
    zuì
    zhǐ
    ,
    ,
    wēi
  • yuē
    zuì
    zhǐ
    ,
    ,
    wēi
  • shì
    yuē
    zuì
    ,
    ,
    zhī
    zhì
  • bīn
    zuì
    zhǐ
    ,
    ,
    zǎi
    hào
    zǎi
    náo
  • luàn
    biān
    dòu
    ,
    ,
  • shì
    yuē
    zuì
    ,
    ,
    zhī
    yóu
  • biàn
    zhī
    é
    ,
    ,
    suō
    suō
  • zuì
    ér
    chū
    ,
    ,
    bìng
    shòu
  • zuì
    ér
    chū
    ,
    ,
    shì
    wèi
  • yǐn
    jiǔ
    kǒng
    jiā
    ,
    ,
    wéi
    lìng
  • fán
    yǐn
    jiǔ
    ,
    ,
    huò
    zuì
    huò
    fǒu
  • zhī
    jiān
    ,
    ,
    huò
    zuǒ
    zhī
    shǐ
  • zuì
    zāng
    ,
    ,
    zuì
    fǎn
    chǐ
  • shì
    cóng
    wèi
    ,
    ,
    dài
  • fěi
    yán
    yán
    ,
    ,
    fěi
    yóu
  • yóu
    zuì
    zhī
    yán
    ,
    ,
    chū
    tóng
  • sān
    jué
    shí
    ,
    ,
    shěn
    gǎn
    duō
    yò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宾客来到初入席,主客列坐分东西。食器放置很整齐,鱼肉瓜果摆那里。既然好酒甘又醇,满座宾客快喝起。钟鼓已经架设好,举杯敬酒不停息。大靶已经张挂好,整顿弓箭尽射礼。射手已经集合好,请献你们妙射技。发箭射中那靶心,你饮罚酒我暗喜。  持籥欢舞笙鼓奏,音乐和谐声调柔。进献乐舞娱祖宗,礼数周到情意厚。各种礼节都已尽,隆重丰富说不够。神灵爱你赐洪福,子孙安享乐悠悠。和乐欢快喜气扬,各显本领莫保守。宾客选人互较量,主人又入陪在后。斟酒装满那空杯,献给中的那射手。  宾客来齐初开宴,温良恭谨堪赞叹。他们还没喝醉时,威严庄重自非凡。他们都已喝醉时,威严庄重全不见。离开座位乱跑动,左摇右晃舞蹁跹。他们还没喝醉时,庄重威严皆可观。他们都已喝醉时,庄重威严尽荡然。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规矩全紊乱。  宾客已经醉满堂,又叫喊来又吵嚷。把我食器全弄乱,左摇右晃舞踉跄。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过错真荒唐。皮帽歪斜在头顶,左摇右晃舞癫狂。如果醉了便离席,主客托福两无伤。如果醉了不退出,这叫败德留坏样。喝酒原为大好事,只是仪态要端庄。  所有这种喝酒人,一些醉倒一些醒。已设酒监来督察,又设酒史来戒警。那些醉的虽不好,不醉反而愧在心。莫再跟着去劝酒,莫使轻慢太任性。不该发问别开言,不合法道别出声。依着醉后说胡话,没角公羊哪里寻。不懂饮礼限三杯,怎敢劝他再满斟?

注释(1)初筵:宾客初入席时。筵,铺在地上的竹席。(2)左右:席位东西,主人在东,客人在西。秩秩:有序之貌。(3)笾(biān)豆:古代食器礼器。笾,竹制,盛瓜果干脯等;豆,木制或陶制,也有铜制的,盛鱼肉虀酱等,供宴会祭祀用。有楚:即“楚楚”,陈列之貌。(4)肴核:肴为豆中所装的食品,核为笾中所装的食品。旅:陈放。(5)和旨:醇和甜美。(6)孔:很。偕:通“皆”,遍。(7)醻(chóu):同“酬”。举醻,举杯。逸逸:义同“绎绎”,连续不断。(8)大侯:射箭用的大靶子,用虎、熊、豹三种皮制成。一般的侯也有用布制的。抗:高挂。(9)射夫:射手。(10)发功:发箭射击的功夫。(11)有:语助词。的:侯的中心,即靶心,也常指靶子。(12)祈:求。尔爵:爵,饮酒尽也;尔爵,据郑玄笺“我以此求爵女(汝)”,则经文“以祈尔爵”为倒文,“盖但言求爵女,则己之求不饮自可于言外得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也就是求射中而让别人饮罚酒之意。(13)籥(yuè)舞:执籥而舞。籥是一种竹制管乐器,据考形如排箫。(14)烝:进。衎(kàn):娱乐。(15)洽:使和洽,指配合。(16)有壬:即“壬壬”,礼大之貌。有林:即“林林”,礼多之貌。(17)锡:赐。纯嘏(gǔ):大福。(18)湛(dān):和乐。(19)奏:进献。(20)载:则,便。手:取,择。仇:匹,指对手。(21)室人:主人。入又:又入,指主人亦随宾客入射以耦宾,即耦射。(22)康爵:空杯。(23)时:射中的宾客。(24)止:语气助词。(25)反反:谨慎凝重。(26)曰:语助词。(27)幡幡:轻浮无威仪之貌。(28)舍:放弃。坐:同“座”,座位。(29)仙(qiān)仙:同“跹跹”,飞舞貌。(30)抑抑:意思与前文“反反”大致相同而有所递进,见注25。(31)怭(bì)怭:意思与前文“幡幡”大致相同而有所递进,见注27。(32)秩:常规。(33)号:大声乱叫。呶(náo):喧哗不止。(34)?amp;#91;(qī)?amp;#91;:身体歪斜倾倒之貌。(35)邮:通“尤”,过失。(36)弁(biàn):皮帽。俄:倾斜不正。(37)傞(suō)傞:醉舞不止貌。(38)伐德:败德。(39)令仪:美好的仪表礼节。(40)监:酒监,宴会上监督礼仪的官。(41)史:酒史,记录饮酒时言行的官员。燕饮之礼必设监,不一定设史。(42)臧:好。(43)式:发语词。勿从谓: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释诂》:‘渭,勤也。’勤为勤劳之勤,亦为相劝勉之勤。‘勿从谓’者,勿从而劝勤之,使更饮也。”(44)俾:使。大怠:太轻慢失礼。(45)匪言:指不该问话。(46)匪由:指不合法道的话。(47)童羖(gǔ):没角的公山羊。(48)三爵:《礼记·玉藻》:“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孔颖达疏引《春秋传》:“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49)矧(shěn):何况。又:“侑”之假借,劝酒。

鉴赏

  这是《小雅》中篇幅之长仅次于《节南山之什·正月》和《谷风之什·楚茨》的一首诗。《毛诗序》云:“《宾之初筵》,卫武公刺时也。(周)幽王荒废,媟近小人,饮酒无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沉湎淫液。武公既入,而作是诗也。”(郑玄笺:“淫液者,饮食时情态也。武公入者,入为王卿士。”)《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引韩诗云:“卫武公饮酒悔过也。”(朱熹《诗集传》引此作《韩诗序》)又《易林·大壮之家人》云:“举觞饮酒,未得至口。侧弁醉讻,拔剑斫怒。武公作悔。”则齐诗之说与韩诗同。宋朱熹以为“按此诗义,与《大雅·抑》戒相类,必武公自悔之作。当从韩(诗)义”(《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二说实相通”,谓幽王时国政荒废,君臣沉湎于酒,武公入为王卿士,难免与宴,见其非礼,未敢直谏,“只好作悔过用以自警,使王闻之,或以稍正其失”;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从之,极是。

  读此诗,第一个印象是章法结构非常严谨。这不仅是指它全部五章每章均十四句,且都是标准的四字句;更是指它章节之间内在组织上的精妙。诗内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两章写合乎礼制的酒宴,第二部分两章写违背礼制的酒宴,两者同以“宾之初筵”一句起头,而所描述的喝酒场面却大相径庭,暴露出理想状态与现实境况的尖锐矛盾。第三部分为末章,是总结性的言辞,连用“不”、“勿”、“无”、“匪”、“矧敢”等表示否定义的词集中凸现否定意蕴。各部分之间起承转合脉络极其分明。第二个印象是诗人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诗人之意实在“刺”,前两章却用“美”为“刺”作映衬,使丑恶的事物在与美好的事物的对比中更显出其丑恶,欲抑先扬,跌宕有致。而诗人的“刺”即使是在最重要的第三、第四两章中,也并不剑拔弩张,疾言厉色,只是反覆直陈醉酒之态以为警诫,除了烂醉后手舞足蹈的姿势不惜重言之以外,“载号载呶”、“乱我笾豆”、“侧弁之俄”写醉汉吵吵嚷嚷、弄乱东西、衣冠不正,也都抓住了特征。并且,诗人还善于通过“既醉而出,并受其福”之类的委婉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之类的戏谑语,来作“绵里针”式的点染。借形象说话,实招就是高招。当然,笔者无意说此诗没有正面的说理成分,末章就主要是说理,但毕竟使读者对酗酒的害处深感悚惕的还是那些描写醉态的句子。

  诗人技巧上的高明之处,在具体的修辞上,也得到充分的表现,除了消极修辞外,积极修辞更是丰富多彩。“左右秩秩”、“举醻逸逸”、“温温其恭”、“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屡舞仙仙”、“威仪抑抑”、“威仪怭怭”、“屡舞?amp;#91;?amp;#91;”、“屡舞傞傞”,这是叠字修辞格的运用,频度之高,在整部《诗经》中似乎也不多见,那种奇佳的摹态效果,令人叹服。“笾豆有楚,肴核维旅”、“既立之监,又佐之史”,则是非常标准的对偶修辞格。“宾之初筵”、“其未醉止”、“曰既醉止”、“是曰既醉”等句都同章或隔章、邻章重复一次,是重复修辞格,而由其重复所产生的效应则不同。如上文所说“宾之初筵”的重复意在引出对比。但“其未醉止”、“曰既醉止”的重复,则既与从“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到“威仪抑抑”、“威仪怭怭”的递进紧扣,又有“其未醉止”一组重复与“曰既醉止”一组重复的两层对比,从中更可见出结构的精整。而“是曰既醉”的隔章重复,所起作用是将第三、第四这最重要的两章直接串联起来。还有一种《诗经》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格——顶针,此诗也有两例,即“以洽百礼”之后接以“百礼即至”,“子孙其湛”之后接以“其湛曰乐”。这两个顶针修辞在同章中仅隔两句,相距很近,也是诗人为加重语气而作的刻意安排。另外,“钟鼓既设,举醻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这一段又是排比句,且两句一换韵,有很强的节奏感。

  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中,酒文化和茶文化大约是最引人注目的,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几乎可说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酒文化如此发达,酒文学在中国的肇始自然也很早。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关于酒文学,《周书·酒诰》之笔,《宾之初筵》之诗,自是古典杰作。厥后扬雄《酒箴》、刘伶《酒德颂》、杜甫《饮中八仙歌》,虽是小品短篇,亦皆名作。但论艺术性与思想性兼而有之,仍推《宾之初筵》为首创杰作。”此可谓不刊之论。至于此诗在后世的社会影响,从明黄榆《双槐岁钞》所录汪广洋《奉旨讲宾之初筵叙》文中讲的一件事很可以得到证明。据汪广洋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听了他讲解《宾之初筵》一诗后,大为感动,命令缮写几十本颁赐朝中文武官员,让他们悬挂在府第的厅堂上,以为警戒。陈子展在转述此事后,认为朱元璋“厥后大戮功臣,纵酒败度,亦当是一种口实”(同上),则《宾之初筵》一诗的影响亦大矣。——自然,这与此诗的文学价值已没什么关系了。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