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魏晋 | 作者:陈子龙 | 类型:|写水|咏史怀古|古诗三百首|写草|写云|悲歌|写云
并刀昨夜匣中鸣,
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
可怜无处送荆卿!
dù
渡
yì
易
shuǐ
水
[
[
wèi
魏
jìn
晋
]
]
chén
陈
zǐ
子
lóng
龙
bìng
并
dāo
刀
zuó
昨
yè
夜
xiá
匣
zhōng
中
míng
鸣
,
,
yàn
燕
zhào
赵
bēi
悲
gē
歌
zuì
最
bú
不
píng
平
;
;
yì
易
shuǐ
水
chán
潺
yuán
湲
yún
云
cǎo
草
bì
碧
,
,
kě
可
lián
怜
wú
无
chù
处
sòng
送
jīng
荆
qīng
卿
!
!
-
dù
渡
yì
易
shuǐ
水
-
[
[
wèi
魏
jìn
晋
]
]
chén
陈
zǐ
子
lóng
龙
-
bìng
并
dāo
刀
zuó
昨
yè
夜
xiá
匣
zhōng
中
míng
鸣
,
,
-
yàn
燕
zhào
赵
bēi
悲
gē
歌
zuì
最
bú
不
píng
平
;
;
-
yì
易
shuǐ
水
chán
潺
yuán
湲
yún
云
cǎo
草
bì
碧
,
,
-
kě
可
lián
怜
wú
无
chù
处
sòng
送
jīng
荆
qīng
卿
!
!
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宝刀、宝剑。
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也叫声。
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潺潺(chán chán):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国行刺秦王,并亲自送他渡过易水,行刺未成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锋利的并刀昨夜在匣中幽幽鸣,燕赵的悲歌最能表达壮士心中不平。
而今的易水潺潺流淌映着白云青草,可惜这里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
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诗人母丧服满,这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窥伺已久;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逼京城。内忧外患,交并而至。陈子龙由家乡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赴京途中过易水的时候,有感于一千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悲歌,从容为国牺牲,激情难已,感慨系之,于是援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壮怀激烈的意志。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将怀古咏史紧密结合时事与胸中报国热忱,是此诗最大的特色。诗人由易水想到古代的英雄荆轲,想到他慷慨赴死的壮举,油然激起自己奋发向上的豪情斗志。
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抒情二句:“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情因景生,忧世忧时之情由所见易水景象引出。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其实,是为了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在荆轲活着的年代,对强敌的怒火,可以“指冠”,可以“嗔目”;诗人却只能用“可怜”来表达英雄失路的悲哀,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由易水故事,想到目前女真入侵,国家危机四伏,却无英雄挺身救国,触动胸中浓郁的懊丧与失望,从而产生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
全诗悲壮慷慨,苍凉沉痛,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达首诗怀古感今,明朗显豁,语言流畅,把对现实政治的强烈抒情融于深沉的咏史之中,洋溢着磊落不平之气。这种忧国忧民、悲壮忧郁的诗格,正是晚明爱国诗作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