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拟行路难》
分享数:606
朝代: 南北朝 | 作者:鲍照 | 类型:|行路|写酒|写酒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拼音
háng nán
[ [ nán běi cháo ] ] bào zhào
fèng jun1 jīn zhī zhī měi jiǔ , , dài mào xiá zhī diāo qín , , cǎi róng zhī zhàng , , jiǔ huá táo zhī jǐn qīn       
hóng yán líng luò suì jiāng , , hán guāng wǎn zhuǎn shí chén       
yuàn jun1 cái bēi qiě jiǎn , , tīng jiē háng yín
拟行路难注音
  • háng
    nán
  • [
    [
    nán
    běi
    cháo
    ]
    ]
    bào
    zhào
  • fèng
    jun1
    jīn
    zhī
    zhī
    měi
    jiǔ
    ,
    ,
    dài
    mào
    xiá
    zhī
    diāo
    qín
    ,
    ,
    cǎi
    róng
    zhī
    zhàng
    ,
    ,
    jiǔ
    huá
    táo
    zhī
    jǐn
    qīn
  • hóng
    yán
    líng
    luò
    suì
    jiāng
    ,
    ,
    hán
    guāng
    wǎn
    zhuǎn
    shí
    chén
  • yuàn
    jun1
    cái
    bēi
    qiě
    jiǎn
    ,
    ,
    tīng
    jiē
    háng
    yín
拟行路难注解

  1.拟行路难:摹拟汉乐府杂曲歌辞《行路难》而作的诗。
  2.奉:奉送。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一本作“匜”。这句是说把用金杯盛着的美酒献给你。
  3.玳瑁(dài mào):一种和龟相似的海中爬行动物,其甲壳黄褐色,有光泽,可用做装饰品。
  4.七彩芙蓉:多种颜色的芙蓉花图案。羽帐: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的帐子。
  5.九华蒲萄:以许多蒲萄组成花纹的图案。蒲萄,即葡萄。锦衾:用锦做成的被子。
  6.红颜零落:容颜变得衰老。
  7.寒光:寒冷的气候。宛转:指时序的变化。时欲沉:时将晚。
  8.裁悲:制止悲伤。裁,免除。减思(sì):减少愁思。思,忧愁。
  9.抵节:击节。抵,侧击。节,乐器名,又叫“拊”。行路吟:指《行路难》诗。
  10.柏梁:台名,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在邺城(今河南临漳)西北。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
  11.宁:岂、何。清吹:悠扬的管乐。

拟行路难译文

  献给您金杯盛着的美酒,镶嵌玳瑁玉匣里装着的雕琴。
  绣着七彩芙蓉图案和羽毛装饰的帐幔,饰有九花葡萄纹样的锦衾。
  青春凋零人生就面临迟暮,寒冷的气候预示一年的时光将尽。
  请您暂且减少悲伤和忧思,听我打着拍子唱一曲《行路吟》。
  不见那梁台或者铜雀楼上,难道有谁还能听到古时候的管乐清音?

拟行路难创作背景

  《拟行路难十八首》是鲍照拟汉乐府杂曲《行路难》而作的组诗作品,《行路难》原辞已不传,鲍照这十八首拟作是今传此曲的最早作品。
  这十八首诗题材不尽相同,当非一时一地之作。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是自解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连。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对照组诗的内容,有许多与这个时期景况暗合之处。《拟行路难十八首》当作于这个时期。

拟行路难赏析

  在鲍照最为擅长的乐府诗体中,《拟行路难十八首》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这一组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历代凡瞩目于六朝诗歌的选家和评论家,都不会遗漏了这组诗。
  顾名思义,《拟行路难》当为乐府古题《行路难》的仿作。后者本属汉代民歌,多已失传,据《乐府解题》记载,其大旨是“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东晋人袁山松曾对它的曲调和文句进行加工改造,而袁制亦已亡佚。故鲍照此诗虽云拟作,实为这一诗题流传至今的最早篇翰,发摅的也是诗人自己胸中的磊块,并不同于一般的拟古篇什,所以有的诗集收录此诗时,去掉了题目上的“拟”字,径称作《行路难》。齐梁下及唐代不少诗人,也都袭用这个调名写出了一批名作。
  这十八首诗涉及不同的题材内容,体式、风格也不尽一致,但把它们在同一诗题下编为一组,又绝非出于偶然。这不仅因为它们都采用了“行路难”的曲调,而且各首之间确有共同的主旋律贯穿着,那便是对人生苦闷的吟唱,表现世间黑暗和人生不幸。在形式上,这组诗都采用七言和杂言乐府体,音节流畅而富于起伏变化,以适应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而跳荡的情绪。正是这样一个统一的基调,加上作者构思、编排上的某些匠心,使得这些诗篇自然地发生联系,合成了一个可以放在一起加以观照和品评的整体。
  按照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这十八首诗大体可分成两大类。一是以直抒胸臆为主的。此类共十首,包括: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其四(泻水置平地)、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其六(对案不能食)、其七(愁思忽而至)、其十(君不见舜花不终朝)、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其十七(君不见冰上霜)以及其十八(诸君莫叹贫)。二是借助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以寄意抒情。此类共八首,包括:其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其三(璇闺玉墀上椒阁)、其八(中庭五株桃)、其九(锉蘖染黄丝)、其十二(今年阳初花满林)、其十三(春禽喈喈旦暮鸣)、其十四(君不见少壮从军去)、其十六(君不见冰上霜)。
  首先以直抒胸臆为主的这十首诗,诗人面对自己生活的境况,从不同的角度来抒写自己心中的愤慨及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悲哀。诗人在苦苦的思索着,力图使自己从人生短促的悲哀中解脱出来,追求内在人格与精神的觉醒与解放,探索个人存在的新的意义和价值。诗人或者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兴亡来抒发自己的志意,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如其五(君不见河边草),诗人认为:河边的青草、城头的落日,在枯死、落去之后,还会再发芽或复出,而人的生命走的却是一条不归路。鲍照借自然之永恒悟人生之短暂,在人的生命的单向性与自然循环往复的强烈对比中,深刻地感受着自然的迁逝,也渗透着那么一层无奈,但诗人分明还是要努力走出这种无奈,积极寻找一种新的生活,“且愿得志数相就”中的“愿得志”三个字就是这种心态的生动写照。再如:“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自然之永恒与人的生命短暂的对比激发了诗人心中的波澜,蕣华由茂盛到零落的过程也同时激荡着作者善感的心灵,诗人把自然景物的衰落与人的生命进行类比,生命如白驹过隙般的短暂。这种对生命的体悟中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思索,作者还为怎样消除这种悲悒给出了答案:应当纵意享受,快乐的生活。表现作者这种执着追求的心态句子,在诗中比比皆是,列举如下:“宁及得与时人争。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燕。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这些诗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另外,在抒发诗人高度愤慨的诗篇里,也还是能看到作者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如其六(对案不能食),诗人对时世和仕途的不得志的愤慨已达到极点,只能拔剑击柱来泄愤。他在为自己不愿“蹀躞垂翼”寻找理由时,是“丈夫生世会几时”,人的生命何其短暂,不必违心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这一点也正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诗后半部分写弃官回家,描写了家庭生活的乐趣,但仍然只是一种排解苦闷的方式,欢乐的表面掩饰的是一颗枯涩的心,最后两句又是对这种枯涩的慰藉之辞。作者在这种自我的慰藉中深深地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其四(泻水置平地)和上面这首题旨基本相同,都旨在抒发遭遇的不平之慨,但其中也包含着对生活的执着。此外,鲍照这些诗中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更加增添了诗人对生命的珍惜和积极探求理想生活的欲望。如其七中:“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这里渲染的是一种哀苦、凄凉的情境:在黑黝黝的松柏荆棘之中,是一只鸣声哀苦、羽毛憔悴的丑陋的杜鹃,天子的尊严一去不复返,尊贵的生命一逝而去,走向的是一个阴森恐怖的世界。还有其十:“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绕坟基。但闻风声野鸟吟,岂忆平生盛年时。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当盛年过去,浮华的生活亦一去不回,经历了一番繁华之后,最终的归宿是冰冷的冢头。这种对死亡的恐惧,直接导致了作者产生对现实生活的珍惜感以及“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积极奋斗感。
  其次是借助社会生活的某些现象以寄意抒情的八首诗歌。在这些诗歌里,诗人通过对边塞戍卒的生活以及思妇寡居的悲叹的描写,来抒写自己对于人世炎凉、人生多艰的感受以及对于生活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这些篇章里,尽管表面上看来是抒情的主人公改变了,由诗人自身变成了“征人”“思妇”;但实际上,隐藏在这些“征人”“思妇”后面的真正的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自己。从根本上说,这些诗篇还是要抒发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汤”变了,但“药”却没有改变。其三(璇闺玉墀上椒阁)中妇女抒发的是“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感慨;其八(中庭五株桃)与其十二(今年阳初花满林)中思妇流露的同是:“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的哀愁;其十四(君不见少壮从军去)中的征夫发出的是“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的悲愤;其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与其九(锉蘖染黄丝)同意,这些无异作者都是把他们上升到“人生”的高度来认识、探讨的。诗人在这些诗里同样不仅抒发了其对人世炎凉、人生多艰的感受,也在其深层次表达了其对人生的执著感。

拟行路难名家点评

  宋代许顗《许彦周诗话》:“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若决江河,诗中不可比拟,大似贾谊《过秦论》。”
  明代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行路难》诸篇,一以天才天韵,吹宕而成,独唱千秋,更无知者。太白得其一桃,大者仙,小者豪矣。盖七言长句,迅发如临济禅,更不通人拟议。又如铸大象,一泻便成,相好即须具足。杜陵以下,字镂句刻,人巧绝伦,已不相浃洽,况许浑一流生气尽绝者哉!”
  清代成书倬《古诗选》:“《拟行路难十八首》,淋漓豪迈,不可多得。但议论太快,遂为后世粗豪一流人借口矣。”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