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琴诗》
分享数:538
朝代: 宋朝 | 作者:苏轼 | 类型:|哲理|哲理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拼音
qín shī
[ [ sòng cháo ] ] shì
ruò yán qín shàng yǒu qín shēng fàng zài xiá zhōng míng ruò yán shēng zài zhǐ tóu shàng jun1 zhǐ shàng tīng
琴诗注音
  • qín
    shī
  • [
    [
    sòng
    cháo
    ]
    ]
    shì
  • ruò
    yán
    qín
    shàng
    yǒu
    qín
    shēng
    fàng
    zài
    xiá
    zhōng
    míng
    ruò
    yán
    shēng
    zài
    zhǐ
    tóu
    shàng
    jun1
    zhǐ
    shàng
    tīng
道理

文学意义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物理意义  声音的音质与介质的材料不同有异.音高一般与物体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大,粗,厚,长,松的东西振动慢,频率低;反之频率高.响度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译文及注释

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注释若:如果。何:为何。

琴诗注解

若:如果。

匣:
放琴的琴匣。

何:为何。

“若言”两句:
暗含佛家《楞严经》“虽有妙音若无妙指,
终不能发”之意。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