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翚文学创作
点击数:128
原文《最高楼
朝代:宋朝 | 作者:陈亮 | 类型:写风 写花 写水 写梅

咏梅春乍透,香早暗偷传。

深院落,斗清妍。

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鬚胜辟寒钿。

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

衣带水,隔风烟。

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

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刘子翚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就是他的学生。钱钟书先生称朱熹是“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而称他是“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宋诗选注》),在宋代诸多道学和诗歌兼习的作家中,他是沾染“讲义语录”习气、“头巾气”最少的一位。与韩驹、吕本中、曾几等交游唱和,故诗歌造诣颇高。风格比较清爽明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风格高秀,不袭陈因”。其五言诗感慨含思,“幽淡卓练,及陶、谢之胜,而无康乐繁缛细涩之态”(《宋诗钞·屏山集钞序》)。朱熹在《屏山集跋》中评价说:“先生文辞之伟,固足以惊一世之耳目,然其精微之学、静退之风,形于文墨,有足以发蒙蔽而销鄙吝之心者,尤览者所宜尽心也。”(《屏山集跋》)在他的五言,尤其是五言古诗中可以获得这种印象。他的绝句佳作颇多,写景抒情擅长以明快的笔调表现深细的构思,表现出一个理学家特有的格物和体验工夫。

  刘子翚受其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早年游秦、洛、赵、魏时,就注意搜访古迹,了解历史,以体会国家兴衰规律,南渡后虽隐居乡里,但无时不忧国,唯因病魔缠身,无力请缨,壮志难酬,因而写入诗中,多以长篇或组诗全景式地反映社会时事,如《望京谣》、《谕俗十二首》等。《汴京纪事》二十首前七首纪国都沦陷,后十三首忆往日繁华,以对比见感愤,殆若“诗史”,历来为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