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之二讲解
点击数:0
原文《秋雨叹之二
朝代:唐朝 | 作者:杜甫 | 类型:写雨 写风 写马 写云 写风 写云 写雨 写马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这首《秋雨叹之二》。这首诗写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当时长安遭遇了长时间的秋雨,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诗的前两句,杜甫用“阑风伏雨”和“四海八荒同一云”,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风雨交加、天地昏暗的世界。想象一下,整个天地都被乌云笼罩,风雨不停地肆虐,这是一种多么压抑和可怕的景象啊。这不仅仅是在描写自然的天气,其实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这里杜甫用了一个典故,说在这样的风雨中,连牛马都分不清了,泾水和渭水也混在一起,分不清清浊。这就好像是在说,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片混乱,是非善恶都难以分辨了。

接下来“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这两句特别让人痛心。因为长时间的雨水,庄稼都被毁了,禾穗发芽,黍穗发霉,农民们一年的辛苦都白费了。而且“无消息”三个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农民们的牵挂和担忧,他们现在到底怎么样了,没有人知道。

最后“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这反映了当时物价飞涨的现实。在城里,一斗米就能换一床被子,大家都为了生存,顾不上这交换是否公平合理了。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百姓生活的艰难。

杜甫通过这首诗,把自然的灾难和社会的现实结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他的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也是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能更加了解杜甫和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