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诗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一幅秋雨肆虐、天地昏暗的画面。连绵不断的风雨和笼罩天地的乌云,不仅渲染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巧妙地化用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混乱的景象,同时也蕴含着对社会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的批判。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将笔触从宏大的自然景象转向了具体的民生疾苦。禾穗发芽、黍穗霉烂,意味着农民一年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而“无消息”三个字则透露出诗人对农民命运的担忧和牵挂,他们在这场灾难中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困境,无人知晓。
最后“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通过描写城市中物价的飞涨和交换的不合理,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民生的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不公平的交易,进一步凸显了灾难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整首诗以景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自然的灾难与社会的现实紧密结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诗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