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唝曲六首赏析
点击数:53
原文《啰唝曲六首
朝代:唐朝 | 作者:刘采春 | 类型:写风 写水 黄河 离别 写人 年老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

自无枝叶分,莫恐太阳偏。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昨日北风寒,牵船浦里安。

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

  这六首诗是抒发离愁的感伤之歌,以商人妇为抒情主人公,用白描的手法和平淡的口语描写了妻子因丈夫久出不归而在闺中天天思念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主人公望夫不归的焦灼、失望、痛苦的心情。
  第一首表达的是主人公因长期与夫婿分别而产生的闺思。这本是一个陈旧而常见的题材,但它却于陈中见新,常中见奇,把想入非非的念头、憨态横生的口语写入诗篇,使人读诗如见人。这位少妇在独处空闺、百无聊赖之际,想到夫婿的离去,一会怨水,一会恨船,既说“不喜”,又说“生憎”。想到离别之久,已说“经岁”,再说“经年”,好像是胡思乱想,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但却情真意切,生动地传出了闺中少妇的“天真烂漫”的神态。第二首写主人公对东园柳发问,看起来也是一种胡思乱想,而从“自无枝叶分”一句来看,其实是在反衬自己的独单寂寞。语显娇憨,更著悲情。第三首写商妇因盼归不归而产生的怨情。第一首怨水恨船,当然并不是真正怨恨所在,到第三首才点出真正怨恨的对象原来是她的夫婿,而夫婿之可怨恨,因为他是“重利轻别离”的商人。商人去后,自然盼其归来,而又不知归期何日,就只有求助于占卜。《云溪友议》所举刘采春的唱词中有一首于鹄的《江南曲》,后两句是“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也写占卜归期。这里用金钗代替金钱,想必为了取用便利,可见其占卜之勤。而由于归期无定,就又抱着随时会突然归来的希望,所以在占卜的同时,还不免要“朝朝江口望”。但望了又望,带来的只是失望,得到的只是“错认几人船”的结果。这位少妇既以金钗权当卜钱,又朝朝江口守望,足以说明其望归之切、期待之久,而错认船后的失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第四首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愈远,也就成为了望夫的女子们痛苦复痛苦的现状。第五首写主人公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不禁发出“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这样近乎绝望的悲叹。时光一天天逝去,人儿一年年变老,青丝成白发,丈夫不见归。字字伤感,令人泪垂。第六首写冬天到来,北方凛冽,主人公把船牵到浦里安身。可是大浪把缆绳打断了,要控制船身必须摇橹,才知道在浪潮中摇橹行船有多艰难。最后有隐喻生活艰难之意。
  这组诗的写作特色是: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刻画人物形象极为传神,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因此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称之为“天下之奇作”。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唝曲》之类的作品出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这类诗是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它们在文人诗篇之外,另有风貌,一帜别树,给人以新奇之感,因此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