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春望(津桥春水浸红霞)赏析
点击数:55
原文《天津桥春望
朝代:唐朝 | 作者:雍陶 | 类型:春天 写风 写花 写水 地名 爱国 感慨 写桥

津桥春水浸红霞, 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 宫莺衔出上阳花。

盛景不再春寂寞
这首诗为晚唐诗人雍陶触景生情而作,描写了唐代的东都洛阳的美丽春景,景中含情,浸着作者对国势渐弱,盛景不再的凄婉哀叹,以美景衬悲情的手法,含而不露地表达情感,可谓一首别有韵味的丽诗。
诗题中的“天津桥”位于洛阳城南洛水上,因为洛水有“天汉之象”,从而使跨越它上面的桥得“天津桥”这一美称。站在天津桥上北望,上阳宫外之景历历在目,因宫墙高耸,所以宫内一切不得见,但受不住寂寥偶尔飞出宫墙的莺燕,却也在向人们报告着宫中的消息。
上阳宫是唐高宗临幸东都洛阳时,为那里美景所醉惑而建,在天津桥北,跨洛水之上,后被武则天重新修葺扩建。直到安史之乱前,洛阳城内都是一片繁华。如今洛阳美景如昔,繁华却一去不归,再也看不见帝王东幸的盛观,看着眼前的寂寞春景,念及唐王朝的衰落,作者思绪悠然,随那缕云霞浸入春水,顿时变得湿漉起来。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时值阳春,天津桥下水光潋滟,将映在其中的云霞浸湿如拭过泪的绢帕,那样柔柔曼曼地轻舒开来;岸边的翠柳娇嫩着一抹春色,如绿烟缭绕,在和风轻吹下,软软的柳条轻盈地斜斜地抚着堤岸,此时桥上北望的人儿早被这湿霞与柔柳撩拨起心尖的疼痛:又是一年春好时,却不见那前呼后拥的帝王威仪,曾是辉煌无比的大唐盛世就这样远去了么?前一句的“春”字照应诗题;后面着一“浸”字,生动地描画出水映红霞的美景,使景物有了轻微的动感,却又将这美景底色变得黯然起来,也映衬出诗人的润湿心情。后一句的“烟”字,将岸边弥漫的淡淡柳绿变得灵动起来,景物顿时有了些朦胧的诗情画意;“斜”字,点出春风拂柳之姿,由此可感受出风的温柔,柳的细软。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这是诗人离开近景,抬眼穿过丛林北望上阳宫看到的景象,看似有些突然,但可由此探知作者沐浴在烂漫春光中时抚今忆昔昔不再的感伤,正因为有前面的春景柔美,才引起作者对昔日盛况的追忆,此时再看那曾被娇宠的上阳宫,虽然是威严如旧,却已被冷落多时,再也迎不到翠辇玉鸾,只将那厚重的宫门紧锁,此时虽不见宫中的凄凉之景,却可想像曾是莺歌燕舞的金殿上画梁黯淡寂寞。无人呵爱引逗的宫莺无奈地衔着一片凋零花瓣飞出宫墙外。前一句的“闭”字将宫门冷落深锁的远景推至读者面前,一股凝重感油然起;后一句的“上阳花”使人想像到昔日盛都如今只如凋零的花朵,凄美无限,而衔花飞出的宫莺更是将这种情伤拉到更深处。
作者的沉郁心情虽在诗中含而不露,但这凄艳的春景更让我们真切感知到桥上春望者的感慨与悲伤。